今年9月,上海市民袁女士带着4岁的儿子入住了新开业的上海金桥海昌企鹅万信酒店。入住后,她立刻感觉到明显的装修气味。次日,孩子出现高烧、淋巴结肿大,最终被诊断为川崎病。袁女士怀疑酒店的甲醛超标与孩子的疾病有关异常。
红网时刻新闻10月31日讯(通讯员 胡真榕)近日,永州市中医医院小儿推拿室就接诊这样一位4岁的患儿,反复发热5天,双眼、口腔及咽部黏膜有充血,口唇干燥皲裂,舌乳头凸起似杨梅。腹部,手臂出现皮疹,下肢疼痛僵硬,不能伸屈。
近日,《警惕!郑州多名孩子确诊川崎病,病因不明》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关注。嘉定区安亭医院儿科今年也已陆续收治了4名川崎病患儿,其中包括1例重症不典型病例,合并麻痹性肠梗阻。儿科医生提醒家长,关注儿童持续发热,一旦确诊川崎病,需在急性期积极治疗,以最大限度减轻川崎病后遗症的发生率。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临床常以高热为最初主要表现,热程在5天以上,并相继出现皮肤黏膜病损及淋巴结肿大。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多数在5岁以下,男孩多见。它所引起的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均不足虑,因为这都是一过性的。
男孩小喆1岁,连续六天发热39摄氏度,家人自行给予服用抗菌消炎、退烧药,可始终不见好转,就诊于医院儿科,被诊断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经过儿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悉心护理,现已康复出院。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病,春夏季是高发期。由于前期症状与感冒非常相似,在诊治过程中要引起重视。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患儿常见症状有持续高烧、全身多形性皮疹、双眼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因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其好发于6月-5岁亚裔儿童,近10年来东亚地区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研究报道与个体的感染和遗传有关。
红网时刻新闻11月22日讯(通讯员 张势承)近日,4岁的涵涵(化名),因为发热两天到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儿科就诊。在进行了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后,体温似乎有所好转,但迟迟未能完全恢复正常,嘴唇还越来越红,舌头起了红刺。
该病最早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先发现,由此命名,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持续发热5天以上是该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5~11天或更久,体温常达39摄氏度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另外,川崎病常见的伴随症状还有: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医生,我的孩子感冒服药几天了,怎么还在反复发烧呀?”近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重庆市民玲玲抱着孩子焦急地询问。2岁的小孩,5天前开始出现高烧症状,妈妈以为是感冒发烧,便给孩子服用了抗生素、退烧药,但高烧仍持续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