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重温这首诗的时候,你可想过,九月九日这天为什么叫“重阳节”吗?它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阳节”?因为在传统的《易经》中,“九”为阳数,“九九”就是两阳数相重,古人就称“重阳”。又由于日和月双逢九,人们还称为“重九”。我们的祖先认为“九九重阳”是一个特别吉祥的日子。
关注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日期在九月九,又叫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和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合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重阳节来源源自《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双九代表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4年10月9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到底缘何叫“重阳”?历史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古人以“九”为阳数,日月逢九,两阳相重,名曰“重阳”,又称“重九”“双九”,或“九九重阳”。
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猜一猜,这首诗说的是哪一个节日?谜底是:重阳节。这首诗的作者为明代诗人王灿。此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了重阳节的景象,特别是异乡登高,满目黄花,让人生出淡淡乡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