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说过,魏延脑袋后长的“反骨”,日后必反。那么,到底什么是反骨呢?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指人的后脑骨,俗称“脑勺”,脑勺突起,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大大的问号。另一个说法,指的是后脑骨下一处突起的骨头,或者后脑杓下面突起一个圆疙瘩。
三国时期,有这样一个人。他一出场就救下了刘备,立下赫赫战功。他的面子大到,就连诸葛亮想杀他,刘备也要惊慌保全。他能力出色且自命清高,不把一众同僚放在眼里,甚至认为自己才能智慧都高于诸葛亮,还十分鄙视诸葛亮的谨慎。
好多人把反骨的位置都理解错了,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把耳后凸起的骨头称为反骨,其实是错的,耳后凸起的那一块骨头其实叫“完骨”,并不是反骨,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耳后骨头凸起的人真的很多,基本上80%-90%的人都有凸起!
魏延,是蜀汉阵营中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将,其实力和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可是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却第一时间反叛了蜀汉,投靠了曹魏,最终被马岱斩杀,身败名裂。按道理说,魏延在蜀国并非没有受到重用。他虽然资历不深,却被刘备任命为镇远将军,全权都督汉中前线军事。
我们在聊天中经常会听到贬低某个人,会说他“天生反骨”。那么,“天生反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反骨”的人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其实,按照词义,所谓的”天生反骨“其实是指某个人的思想态度,说这个人天生就带有着一种叛逆性格、喜欢挑战权威、追求自由的精神特质。
日常生活里,常常能听到某人评价某人时,说他“天生反骨”,实际上是指他具有叛逆精神,经常做出跟常人不一样的行为,给其他人和自己带来了麻烦与伤害,但他自以为是,甚至浑然不知。“天生反骨”的出处来自于名著《三国演义》第150回,诸葛亮道: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故而斩之。
《反骨》像一块心病,始终困扰着我的是缘于脑后的一个包人们说那是反骨第一次是听爷爷说的你有反骨啥叫反骨,那时太小虽然听不太懂但也恨不得把它抠掉第二次是听剃头的师傅说的他说是不是头发不能理得太薄我虽若无其事的微微一笑但从此,我不愿低头也不愿弯腰最后一次是听书里一个姓魏的将军说的无论你
本文由本头条号作者陈慎提供。【核心提示】魏延是以“脑后有反骨”而“闻名”三国的,而且他就是死在这块“反骨”上。魏延死后,继任诸葛亮丞相之位的蒋琬为魏延立了一块石碑。这块石碑表明,蜀汉朝廷意识到魏延之死是个冤案。
明崇祯十一年(1638)冬月,苏州城承天寺内,几个僧人围着一口古井,忙得热火朝天。原来苏州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原本丰沛清冽的井水眼看着见底,主持决定疏浚再深挖。当僧人下到井底,登着铁锹用力挖时,忽然锹头碰到一个大铁盒,心喜这是挖到了宝物,赶紧呼喊同伴把自己拉出井面。
古今名将第一奇人——说关羽(一)文 | 郭英德一、引子:第一名将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评价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毫无疑问,《三国志演义》所写武将如云,但形象最为感人的是关羽。千百年来,不管喜欢不喜欢关羽,关羽的形象总是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