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李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他是导致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罪魁祸首之一,却也是唯一个参加完长征全程的西方人。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李德,原名奥托布莱恩,德国人。1900年9月28日出生于慕尼黑的一个工人家庭。
新中国成立不到3个月,毛主席于1949年12月16日到达莫斯科,生平第一次出国,访问了苏联。毛主席首访苏联的最大目的,是代表新生共和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废除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我们知道,红军长征是源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失利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无非两点:一是敌人改变战术,采取“节节推进,层层包围,步步进逼”堡垒主义,当时的红军“左倾”领导人却默守阵规,用军事教条主义打起了“以堡垒对堡垒”分兵把口、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消极防御战,致使打成了消耗战,红军遭受惨重损失。
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由于当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统治了党中央,拒绝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极力推行消极防御和错误的作战原则,使红军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辗转战斗在敌军堡垒之间,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屡遭失败,最后被迫退出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使主力红军和根据地人民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和挫折。
在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思想指导下,红军伤亡惨重,根据地日益缩小,沦陷在即,红军不得已开始被动的战略转移。然而,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中,虽然开局不利,但中途却出现了有利于红军改变被动、扭转战局的天赐良机。
从建党到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走了28年,时间中轴点落在1935年。此时,一场新的危急已经来临,蒋介石已经派薛岳率中央军尾随进入贵州,配合黔军前后夹击,考虑到在国民党军前后围堵的情况下,已不适合在黔北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决定不再执行黎平会议的决议,改为渡过长江向川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