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欢)无糖饮料是近年健康风潮下的爆款,其甜味剂的安全性也让部分消费者产生担忧。4月7日世界卫生日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对无糖饮料及甜味剂问题进行科普,他表示无糖饮料如果仅添加了甜味剂,确实没有能量产生。甜味剂只要是按照国家标准使用,就是安全的。
新京报讯(记者刘欢)“食品安全的主要敌人是食源性疾病,而食品信息不对称仅次于食源性疾病”,9月8日,首届食品与健康传播大会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食品信息不对称是仅次于食源性疾病的食品安全问题,仍需要加强科普工作,特别是发挥媒体在纠正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肺功能减退等是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中间危险因素’(指能直接导致或加剧发病风险的因素)。其中,超重和肥胖会增加绝大部分慢性病发生的风险。如果控制好这些中间危险因素,可以减少60%以上的慢性病发生。
央广网北京5月13日消息 (记者 雷妍)近年来,随着公众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少糖”“无糖”食品,尤其是无糖饮料,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2022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由此前的22.6亿元增至199.6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615.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对“乳制品的九大流言与真相”进行解读。他指出,乳制品营养丰富,可以作为日常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天摄入300毫升—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但实际中国人平均每天的摄入量仅有100毫升左右。
今年春节是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起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后的首个春节。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烹调油平均摄入量已超推荐量40%以上;猪肉平均摄入量已超推荐量30%以上,接近三成居民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这都是体重管理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何科学饮食,避免“每逢佳节胖三斤”?
奶制品营养丰富。根据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今年4月发布的“减油、增豆、加奶”核心信息,充足摄入奶及奶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尤其有利于肌肉和骨骼健康,建议每天摄入300毫升至500毫升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并加大针对性科普宣传。
原标题:中药奶茶、见手青、脱氢乙酸钠……2024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发布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胡可璐)1月8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4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召开。“见手青”蘑菇中毒致幻当儿戏?食用油燃烧变“沥青”?
有些人不习惯乳制品的味道而不愿喝奶,有些人因为听信不实传言而不敢喝奶……针对误解,一起听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的意见。错误观点1:奶牛产奶靠打激素陈君石:目前,欧盟、加拿大、中国等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出于动物福利的考虑,禁止使用牛生长激素。
中新网北京6月18日电 很多有减肥需求的人会选择无糖饮料,让畅饮变得无负担。无糖饮料真能帮助减肥吗?对健康有没有影响?三位食品领域的专家就这一话题展开科普,帮助公众在保持健康的同时实现“饮料自由”。1.我们为什么爱吃糖?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糖和健康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记者董瑞丰)今年春节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个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后的首个春节。如何科学饮食,避免“每逢佳节胖三斤”?专家提醒,春节期间大餐、零食吃得多,享受美味的同时别忘了“减油”“降饱和脂肪酸”。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于营养健康关注度的大幅提升,“减糖”成为更多人迈向健康生活方式的第一步。目前我国居民的糖摄入水平总体不算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显示,城市居民平均每天摄入9.
奶制品营养十分丰富,可以作为日常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300~500克奶及奶制品,但实际上,中国人平均每天的奶制品摄入量仅有100克。有些人不习惯奶制品的味道,也有些人是听信网络上的一些流言,不敢喝奶或不愿喝奶。
12月30日,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传播的力量”2024-2025跨年科普活动在京举办,会议以“为健康做个盘点”为主题。 会上,多个机构发布了《2024微博健康关注度报告》,“体重管理”成为年度关注话题。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无糖食品受到青睐,代糖(甜味剂)产业迎来机遇的同时伴有各种争议,如“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疑虑、赤藓糖醇被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等。食品专家普遍认为,代糖作为全球受到最广泛研究与审查的食品添加剂种类之一,安全性经历了长期且深入的实践验证。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吃动平衡’是健康生活方式和‘体重管理’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科学的宣传,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和‘体重观’,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体重管理意识技能,才能形成促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