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中陈延年在1927年慷慨就义的片段让很多观众潸然泪下。对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国内从小学开始的几乎所有历史教科书都做出了类似概述:“在北伐战争顺利发展,工农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蒋介石突然在上海向革命群众举起屠刀。”
在北伐战争开始前,广州国民政府手上的武装力量,除了两广地区的部队之外,还有以程潜和朱培德等革命志士留驻广东的客军,加上这些部队足足有7个军,而到了北伐开始后,随着唐生智第8军的加入,整个革命军人数也达到了8个军10万人,这8个军也构成了北伐军的主力和原始股。
很多人以为,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接班,好像老蒋就是预定接班人,其实事实并非这样。孙中山是1925年3月去世,老蒋在一年多后的1926年才成为国民党的一把手,这期间有四个人被排除,他才得以崛起成为最高领袖。
蒋介石的中央军也因此形成一张“遍布全军,掌握着军队各要职”的黄埔系网络,可以说,以黄埔军校师生为核心的黄浦系,才使蒋介石能够在国民政府内迅速崛起,并屡次下野之后仍能掌握军权,并成功复起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有枪才是草头王”的民国时期,帮助蒋介石掌握强杆子的黄埔系,一直是蒋介石最重视、最核心的力量,而黄埔系大概可以分为两支,一支是黄埔军校的老师们。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胜,先后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的主力部队,北伐军所到之处,敌人望风而逃,很快北伐军也由十万人增加到二十五万人。
【图1,李洁之《陈济棠发家史》:刘、杨讨贼军入城后自恃有功,骄横跋扈,各霸一方,军纪很坏。当时为了避免与刘、杨、沈等军队发生磨擦,全部师调驻四邑,经古应芬、罗翼群等极力保荐,孙中山先生决定将粤军第1师扩编为中央直辖粤军第4军,由梁鸿楷任军长、参谋长李济深任第1师师长,陈铭枢由南京回粤任第1旅旅长,陈济棠升任第2旅旅长,所属第3团团长是邓演达㉞,第4团团长是戴戟,不久改为缪培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