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这样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不知道是否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这样的经历:你认真追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父母一本正经地告诉你:你是桥底下捡到的,就是前湾十八里那儿的桥,你爸爸骑车上班,听见前面有个孩子在哇哇哭,----。
1942年1月19日深夜12点,萧红在香港玛丽医院用笔写下一句话:“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留得半步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彼时的萧红,患有肺结核却被庸医误诊为喉瘤,刚做完喉咙手术的她,因为刀口安装了呼吸铜管,无法说话。
萧红,1911年6月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的一个地主家庭。因为是女儿,又被算命地说她是个不祥之人,所以母亲对她总是阴沉着脸,她对母亲的印象冰冷而模糊。父亲给她的印象是刻薄自私又吝啬。夜里小萧红要上厕所但是她害怕,她叫父母,父母总是不耐烦地喝斥道:“怕什么怕!
幼年萧红与母亲姜玉兰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祖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
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晚饭后和萧军在花园里慢悠悠的散步。牵着心爱之人温暖的大手,和他欢快地谈笑。夏日的风把她心头的乌云吹散。即使衣衫褴褛又怎样?即使寄人篱下又怎样?幸福依然不离不弃地包裹着萧红的心。可是,爱面子的老裴夫妇却对他们这样衣冠不整地在中央大街、在花园里溜达的行为颇有微词。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和《马伯乐》等传世经典,造就了一种萧红式的独特的小说文体——现代小说的散文化。萧红的文学成就是辉煌的,但她的个人生活却非常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