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过去了,经历过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接触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也有许许多多的记忆……信笔写下几件值得回味的小事:其一:进入两千年后的一天,省委领导在市委书记、市长的陪同下,来到“客家围屋之乡”的龙南县视察。
原标题:围屋记事在我的睡前读物里静静地躺着一枚别致的书签。那是一页来自小时候的五角形枫叶。它被精心地风干了,叶面上不住向外肆意延伸的筋脉,浮出时间的禁锢清晰可见,叶心那儿用颜料笔画着一个小男孩开心的脸。
来源:【赣南日报】江西龙南方言里有“江东荸荠莲塘蔗,萝卜青菜水西坝”的说法。水西坝是龙南、定南、全南三县的蔬菜基地。曾屋围,位于土地肥沃的水西坝境内,桃洒公路南面,与县城一河之隔。围屋的四周,鱼塘连着鱼塘,东南面还有许多的风水林,景色宜人。
赣南客家围屋的起源究竟怎样?众说纷纭,主要有2种说法,一种是传承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说,一种是土生土长的地方产物说。坞堡这一建筑形式,起源于西汉时期的西北边陲。东汉末年,五胡乱华,天下动荡,相当一部分中原汉先民往南方举族逃亡,一部分留守的豪家大族则大肆修坞筑堡,抵御外侵。
提到梅县松口,很多人会联想到繁华一时的松江大酒店和人声鼎沸的火船码头,无数华侨从这里坐船出海,走向世界。然而,这里还有一座形似宫殿的古建筑,里面藏着一段传奇的故事,这座建筑就是位于松口镇铜琶村的世德堂。
陆川县清湖镇新官村铁炉塘社元队谢德参公客家围屋,位于清盘公路边,距县城约50公里,距清湖镇4公里,整体面积7000平方米,是该县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最能体现岭南客家农耕文化的客家围屋之一。围屋隐匿在一个缓缓的斜山坡上,被周边密密的竹林簇拥和山塘环抱,背靠青山,面拥田园。
十几年过去了,那些留存在民间的赣南围屋如今备受关注,当年万幼楠首次发现的关西围屋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而他也由于多年锲而不舍的探索而成了围屋研究专家。今天,当身为赣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的万幼楠再提起赣南这片土地,谈到他的研究和发现时,兴奋之情依旧溢于言表。
百年的围龙屋敬铭堂门前,年过七旬的老人黄影芹端着一盆鹅黄色的南瓜花坐在石门槛上,一点点用手撕去花托,她准备中午做一道炒南瓜花。她身边,两岁孩童和小狗在玩耍,笑声不断……这是蕉岭县蓝坊镇高思村赤岭背,连片古民居十二联楼大门前的一幕。“十二联楼”里建筑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是笃敬楼。
这些围屋从形态上说主要是和关西围屋、燕翼围屋一样的方形堡垒,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今天,这些围屋大都已经废弃,但残墙上密布的弹孔依然触目惊心。即使只剩下这样的残垣断壁,这些围屋看上去依然坚固异常,令人惊叹。这一道道墙壁固若金汤的秘密在于它的材料。
来源:【赣南日报】□特约记者张睿 通讯员杨文婷 文/图 四面高耸的围墙、屹立四角的炮楼、敦实厚重的墙体……在定南,保存着各类客家围屋200余座,作为客家民居特色建筑,它护佑着客家先民一代又一代安居乐业。让我们走进围屋,开启一场时空穿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