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自称一天创作2000首诗,300首词牌,还是包括“全球华人青少年领袖学习创始人”在内的多个品牌的创始人。还有一个小学六年级的昆明学生,以题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一举获奖。尽管“成功”的“神童”故事,在质疑声中已经暴露出包装的虚伪真相,但“崇拜神童”的社会土壤依旧存在。
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都不怎么读现代诗,或者说,不怎么读诗。 诗歌这种充满了浪漫和哲理的文体,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很远,我们只是在学生时代背过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 而最近几年,大家偶尔会在网络上看到一些简短但很有力量的诗,每每读到,总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的“神童”,他们年少时智商过人,才华横溢,言行不凡,成为时人追捧和羡慕的对象。孔融4岁让梨,项橐七岁为孔子师,司马光7岁砸缸,骆宾王7岁写《咏鹅》,晏殊7岁中进士,甘罗12岁官拜宰相,周瑜13岁统领水军,王勃13岁写《滕王阁序》........
“荷花不知道自己就是夏天”00后写起诗来,李白都要甘拜下风……每年高考,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各地的作文题。桃蛋妈也会第一时间去看,然后满脸焦虑:以后遇到这些题目,我娃审题能审对吗,审对了能保证不写跑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