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恩格斯在1890年8月5日写给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谈道,“对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套语当做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
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提出一种理想的变革社会的方案,人类的发展必然奔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彻底消灭剥削制度 ,形成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社会形态。
摘要: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所提供的原文材料,深入探究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文献支撑,从经典作家不同时期的不同的代表性著述中的三个著名论证出发,系统梳理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概念的提出方式及其前提、形成与本质的经典论述,并尝试以现实的人的现实的生活、生产和生活的生产的三步递进逻辑来呈现历史概念的真正要义,从而为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本质提供更系统、更可信的文本依据和思想史发展演进逻辑。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态及其中国语境——基于问题与立场、路径与方法、治理与政治的视角》,摘自《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5期,李潇潇、王志强摘。
所谓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概意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简称唯物史观,也称历史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论。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即是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在1890年8月5日写给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谈道,“对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套语当做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即一个一直被复杂的意识形态掩盖的简单事实:人们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高级意识工作;
【论点摘编】 杨耕在《哲学研究》2024年第10期撰文,概述与反思中国、苏联、东欧、西方学者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对象、性质和职能的研究,并提出对这些问题的独特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以“经验观察”为前提,从实践活动出发研究和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同时,对现存的一切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