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专业的陪诊服务,不仅不用操心看诊的手续流程,和医生交流起来也更省心了。”近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陪诊服务平台推出了公益陪诊服务。作为试点地区居民,居住在石景山区八角街道的肖大妈“尝鲜”后,竖起了大拇指。“在医院看诊、检查总要来回跑。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平常工作忙、时间紧,去医院免不了绕来绕去,这个功能节省不少时间!”挂号、候诊、就诊,陈华(化名)在“电子伴诊”的导航下,精准到达预约的口腔科。完成签到,手机显示陈华的候诊顺序。
● 本来为了满足一些特定人群在医院就诊时的陪伴需求而产生的陪诊师,正在悄悄变味儿——一些陪诊师以陪诊之名,行营销之实,倒卖医师就诊号源,扰乱医疗秩序● 不管是否提供陪诊服务,任何形式的医师就诊号源倒卖,不论加价多少,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一元钱,也应被认定为倒号行为,不仅违反了市场规则
陪同看病、代人取药、代人问诊,近年来陪诊服务日渐红火。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该行业也出现了颇多乱象,除了服务内容模糊、收费标准混乱、质量良莠不齐外,还有一些机构或个人打着陪诊名义做起了“黄牛”。年事已高或者人生地不熟,就医问诊的确有诸多不便。
近年来,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职业陪诊服务需求日益旺盛,陪诊服务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第一财经记者从业内了解,陪诊师目前尚未被人社部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陪诊公司也往往以“家政”、“医疗咨询”、“健康管理”等名义注册。
全国助医陪诊银发公益行动在北京启动。主办方供图中新网北京新闻4月30日电 “全国助医陪诊银发公益行动”日前在北京启动,这一公益项目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与陪诊服务平台蓝豚医陪共同发起,旨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年服务深化发展,帮助困难老人解决就医难问题。
看病,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会感同身受:排队烦,挂号难,流程繁琐耗时间。手里拿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单据,穿梭在不同的楼层,对着各种智能化自助机器刷卡、扫码,精神都会高度紧张。尤其对于老人和在异地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去趟医院真不容易。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以老年人为代表的群体就医不便的情况更加普遍,他们或是子女不能常伴身边,或是不熟悉医院的数字化设备而不敢独立就诊,或是从外地独自来京就医,分不清医院的各个科室和就医流程。陪诊等就医服务新业态应运而生,逐渐走入大众生活。
阅读提示近年来,陪诊作为一种新兴服务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满足空巢老人、独居青年等群体的现实就医需求。然而,当前对陪诊服务的监管和规范仍在探索之中,陪诊师亦尚未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行业中出现以陪诊之名行黄牛之实、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陪诊人员权益受侵害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