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模式在防范网络沉迷、优化内容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暑假期间,不少孩子都会使用电子产品,在查资料、上网课以外,也会浏览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帖子或视频。但孩子看了些什么?有没有少儿不宜的内容?家长们甚为关心,为保险起见,也尝试开启App的青少年模式。那么,青少年模式实际呈现效果如何?近日红星新闻记者体验了孩子常用的几个主流平台。
今天,#微信青少年模式再次升级!将微信设置为“青少年模式”,现在一键就能搞定,快得很,更放心。你在聊天的时候,输入“青少年模式”、“微信青少年模式” ,前面加 # 就能直达设置页面,一键开启。通过搜一搜的搜索框,也能直达。不会就问搜一搜,搜一下就能直接开启。嗯,更顺手了。
为切实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近年来,国家网信办指导网站平台持续推进青少年模式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功能设置,丰富适龄内容。模式自上线以来,普及率稳步提升,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沉迷和不良信息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8月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方便用户一键进入模式,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
随着寒假的正式开启,担心自家孩子沉迷手机又在困扰家长。腾讯、网易等游戏厂商陆续发布寒假限玩日历,试图为孩子的游戏时间套上“紧箍咒”。其他非游戏类App又将如何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依然是家长们密切关注的焦点。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仅事关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日前,据媒体报道,近日针对某媒体平台短视频中存在违法信息等问题,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依法给予该媒体平台警告处罚。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5月28日上午,微信官方公布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用户的新功能,旨在提供更全面的网络安全保护及合理使用控制。这些功能包括时长限制、宵禁能力、监护人授权、消费限额与访问限制,以及青少年内容分级等。首先,微信引入了时长限制与宵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