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坛经》,五祖弘忍大师也讲,即:“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认知也渐渐开始有了变化,如宋代的《程氏遗书》就曾提出一个比“生死”更大的事情,那就是“失节”,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由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作用,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
中新社福建武夷山3月26日电 题:中华文化的伦理观如何走向世界?——专访台湾辅仁大学原文学院院长陈福滨中新社记者 闫旭伦理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文化伦理观的核心概念。中华文化的伦理观,与西方文化的伦理观有何异同?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儒家仁义提倡与施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好处”,把推行仁义作为交换的手段,统治者推行仁义礼制的目的所在,假仁义之名,行自私之实,利用权力垄断仁义的解释权,利用假仁假义谋取不当利益,所以有人干脆直说挂羊头卖狗肉。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 社会由个人集合而成,而个人亦必生存于社会。由前一点说,个人是主体,社会是扩充;由后一点说,社会是主体,个人是附庸。粗略地说,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偏重前一个看法,西方传统的伦理思想偏重后一个看法。 中国思想界最占势力的是道家与儒家。
CHAPTER Ⅺ Good and Evil in Analytical Psychology在此,我想对塞弗尔特(Seifert)教授[2]就有关阴影(shadow)问题对我们所说的一切,表示最热忱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