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人杨谷监制张宁策划廖慧、李方舟编导/文案丛芳瑶视觉统筹杜丹学术指导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 王涛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文化记忆”版主编 李韵良渚博物院 夏勇翻译Light Blade Studio来源: 光明网
在考古有所发现之前,史前中国是一片神秘的沉默地带。“朱旗践石,网虎石封”,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在黑陶罐留下了12个神秘刻画符号,成为困扰无数考古学家的迷思。穿越五千年漫漫长河,良渚考古发掘的大幕是如何被渐渐揭起,一跃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新华社杭州7月6日电(记者朱涵、段菁菁)戴上AR眼镜,虚拟3D文物跃上掌心。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博物院,刻符陶罐前,15岁的朱美萱一只手托起3D文物影像细细观察,一只手进行旋转和放大,陶罐上的符号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良渚先民们原来是这样记录信息的!”朱美萱感叹。
来源:【看余杭】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展现出了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新时代文化地标】光明日报记者 王远方 陆健如果将视野放置寰宇,5000年前是历史进程的一个关键词。这是一个文明诞生的大时代,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到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再到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从东到西,当文明的指针滑向中华大地时,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作何回答?
五千年前的良渚遗址是什么样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简称“央博”数字平台)于5月27日正式上线的“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将以数字化、科技化赋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数字技术真实复现良渚遗址,带您沉浸式走进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国。
良渚是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个地名,地处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良渚”意即“美丽的水中之洲”。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
王宁远在卫星影像上标注水坝位置。受访者供图团队成员在钻探打孔。受访者供图团队成员在查看探孔钻芯。受访者供图浙江杭州良渚遗址出土的龙首镯。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空中俯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新华社发良渚博物馆藏品。
潮新闻 记者 詹丽华 曹坚 通讯员 丁书堇 摇慧敏国庆假期首日,微雨初晴。杭州良渚古城草木青翠,通往莫角山的道路两旁,水稻已经挂满了金黄稻穗,展示着新一年的丰收。9时不到,主入口的访客中心广场上已满是等待入园的游客。从后台预约情况看,当天1.
后申遗时代,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气象,在浙江大地徐徐展露。这片距离良渚古城遗址约20公里,出土过石器、玉器和陶器等8000余件文物的考古现场,被打造成了综合生态复原、标识展示、公共考古等功能的城市文化公园,填补了良渚文化环壕聚落遗址展示的空白。
来源: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则《闭园公告》,内容如下↓↓↓尊敬的访客朋友: 因园内基础设施提升的需要,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将于2023年6月12日至6月14日(全天)、6月15日(上午半天)实施闭园,6月15日中午12时起恢复开园,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对良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埋藏着古老文明起源的秘密,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实证。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起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博物院,沉浸式体验千年良渚文化。总台记者 朱睿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目前对游客开放区域面积达3.
6月15日,杭州亚运火种采集仪式在杭州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隆重举行。火种采集仪式前,由慈溪市青瓷瓯乐艺术团和宁波市歌舞剧院等为仪式献上了8分钟的《良渚之光》情景舞蹈。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于1936年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