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月初三,为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上巳节”。这一富有诗意的节日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在古代风靡一时,踏青游春、临水饮宴等趣味风俗也为上巳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又是一年三月三,让我们共赴春约,在盎然春意中穿越古今,感受古人的风雅与浪漫,看古人如何玩转春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古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的认知非常有限,加之人口繁殖与人口数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重要性,几乎所有节日都与生育求嗣、祈福健康等相关。
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曾子描绘了一幅春日里的特别图景:人们在上巳节这一天外出游春,沐浴于自然之中。上巳节,古时也被称作“女儿节”“桃花节”,这一节日源远流长,起源于先秦时期,到了汉代达到鼎盛,至唐朝更是盛极一时,其庆祝活动延续了约八百年之久。
□作者 郑学富民间流传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诞辰日。三月三古称“上巳节”,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三月初三。由此衍生出来的祭祀高禖、衅浴祓禊、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著名的民俗活动。
“上巳娱春禊,芳辰喜月离”,转眼间明天就是农历三月初三了,对于这个日子相信很多人不知道是啥,其实按照传统文化,三月三也称之为“上巳节”,在古时候它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但随着清明节的流行,寒食节和上巳节的文化都被清明所吸收,因此这个节日也被大家渐渐遗忘。
潮新闻客户端 孟祖平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气清景明,草木清新。此时,春花盛开,万紫千红,是郊外踏青赏春的大好时节。自古以来,清明节最重要习俗是祭祖扫墓,其习俗源于上古时期春祭。除了扫墓,清明节还有踏青习俗。从唐代开始,清明节也称踏青节。
【编者按】如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国民族报社、中共银川市委统战部、银川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推出“小宁大讲堂——中华文化符号”系列动漫短视频,今天播出《小宁大讲堂“中华文化符号”系列之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