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28日讯 谁的书桌上没有贴过座右铭?!特别是在学生时代,各式各样的座右铭一定在某个时刻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你知道座右铭的由来吗?在曲阜孔子博物馆,有一件一连出现三次的器物——欹器。
习主席在河南安阳林州市考察红旗渠时,强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号召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一、“沐猴而冠”与“文质彬彬”前语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为猕猴戴着帽子装扮成人的模样。后来有些引申意义,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本质是猴,即便带冠,却终不能使之成为人,这只是历史上的比喻。
2500年前孔子带着弟子进行了一次“研学”活动这个故事经荀子的记录流传下来到了明朝,画师妙笔还原了故事场景一起认识孔子观欹(qī)器图01孔子“带团”参观现场有一套绝佳“教具”“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用这句话形容孔子和他的弟子再合适不过他们要么在课堂要么在“研学”路上有一次
座右铭大家现在都很熟悉,它可以是简单的一两句言简意赅的话,也可以是一首诗,一段格言,或是一句谚语。座右铭主要就是针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或是所追求的一个生活、学习、工作上的一个目标用作激励和约束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