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而且每个人从小都要寻根问祖,求本溯源,方可将祖先遗风代代相传,因此,过年上坟在各地都是大事,特别是家有老年人的更是讲究,如果有在外地工作的、有考上外地大学的,就更加重视上坟。
鲁西南的春节习俗文/鲁先圣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日子。尽管我们民族众多、幅员辽阔,但是千百年以来,还是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我的故乡,山东济宁嘉祥县,孔孟之乡,曾子、冉子故里,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山东是儒家思想发源地,尊崇孔孟之道,待人接物的讲究比较多,尤其是春节这样的重大节日。大年三十这天全省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贴春联,有的还会贴窗花,门神,然后把菜刀,剪刀等尖锐物收起来,然后就是一家人吃饺子,看春晚,守岁,上贡,放鞭炮。
《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而且每个人从小都要寻根问祖,求本溯源,方可将祖先遗风代代相传,因此,鲁西南过年上坟,俗称上林,在各地都是大事,特别是家有老年人的更是讲究,如果有在外地工作的、有考上外地大学的,就更加重视上坟。
正月初二回娘家文|孙智敏“年初二,穿新衣,回娘家,心欢喜”。在鲁西南乡村,每年的春节大年初二(曹邑城东初三也可以,老姑娘也可以选择初四或初五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夫婿同行给岳父岳母拜年,所以俗称“姑爷节”“迎婿日”。
山东的年味︱马学民:正月十五蒸粘灯“照照屋,全家福”“照照院,穷气散”“照照西,照照东,日子天天往上升”“照照北,照照南,送走苦来接来甜”……正月十五一吃过晚饭,70多岁的老母亲就在堂屋老天爷 、厨房老灶爷等神位处依次摆上供,点上蜡烛,烧过香和纸钱后,就端着一支蜡烛嘴里念念有词。
漫谈春节文/ 王艳桂春节又称为过年、年节、年岁等,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但当时“年”称为“岁”。“岁”是一种和斧子差不多的工具,用来收获庄稼,也用来祭祀。到了商朝,文化特点是高度重视祭祀,所以,“年”由“岁”变作“祀”。到了周朝,才改称为“年”。
在我的家乡鲁西南的孔孟之乡,走亲戚是过年中的一个重大事项,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走亲戚或家里来客了。一年里,亲戚之间的普遍来往有三次。第一次是春节前后,年前叫送节礼,年后叫拜年;第二次是端午前,叫行麦礼;第三次是中秋节前,叫行节礼。
2019-02-06 在山东鲁西南菏泽的农村,大年初一这天要早早的起来,给家里信奉的财神、“老天爷”等把供品摆上,燃放烟花爆竹,这时村子里炮竹声就开始此起彼伏的响起来了。然后煮上一锅饺子,一家人匆匆的吃完饭,就开始走上了街头去拜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