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在经历了诸多变故后,他弃医从文,志在对国民予以根本的疗救。“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下这些只言片语不仅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更展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从来如此,便对么?”是鲁迅在其作品中提出的一个深刻问题,具有重要的文学和思想价值。这句话最早出现在鲁迅的杂文《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同时也出现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这句话不仅是对传统和习惯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人们思维定式的挑战。
——《坟》6.人世间真实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一个人“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南腔北调集~世故三昧》7.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说话的时候,几句话里就能听见太阳的另一个称呼,更别提还会无意识地问候亲戚、器官、植物…向他说了两次,他一时半刻改不过来,我忍无可忍地要求换个人对接,他的领导询问缘由后,叹了口气:哎,小地方出来的人,他就这样,他那些话也不是骂人的,口头禅而已,之前也让他改,“确实改不了”。听完更气不打一处来,“小地方出来”这句话本身就是歧视了,一棒子打翻一群人。“确实改不了”更无法说服我,习惯养成只需要21天,说法方式为什么改不了?
今天看了电影《第二十条》,有一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关于犯罪嫌疑人王永强的公诉理由是不是故意伤害罪,虽然时间紧迫,但检察机关迟迟未定,因为分歧很大,多数检察官的依据之一是好多类似案子都是按故意伤害罪诉的,这次也不例外,只有韩明和吕玲玲坚持认为按具体案情、嫌疑人当时的真实心理及自我保护意识来判断,确定为正当防卫,当然剧情最后,大家都同意了,按正当防卫。
《狂人日记》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或许你从未翻看过这本书,但你一定知道这句令人深省的话。“从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的经典名言警句1、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2、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4、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学生时代承载着很多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即使学习任务重,但青春的时光却别有一番滋味。就算对于差生而言,想起曾经拿着课本被罚站的经历,也不失为趣味。有位高校教授曾感慨,上学时不觉得语文这个学科多重要,但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岁数越大越体会到,语文对思想和精神方面的改变与滋养,是最多的。
互联网时代,网络对语言文字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不时有新词、热词在网络上诞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语言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出现了一些可以反映时代特征、传播正能量的新词新语,如‘给力’‘点赞’‘硬核’等,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不文明的误读误写误用现象,如‘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生造晦涩的词语,甚至是一些低俗的语言,对网络生态环境,以及社会语言生活和文化安全产生了不良影响。
文/阿雅图/源自网络小时候在课本上读鲁迅的文字,总感觉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或者能理解到的全都是字面意思,成年之后读鲁迅,似乎能读懂文字背后的一些含义。中年之后再读,才会恍然大悟,原来鲁迅的文字如此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