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以来,我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让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野心。现在VLOG炒的火热,看到别人充实的生活,努力提高自己,自己跟着学习制定满满当当的计划,恨不得把一天拆成两天用,想要把学业和业余生活安排得当,达到双赢的效果。
下班之后把房门一关,我伏在床上,嚎啕大哭。 因为一个数据做错了,被老大姐当着全办公室的人的面训斥。我为自己哭泣,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曾经我渴望有一番大作为,渴望出人头地,身上带有光环,可如今,我还是公司里面可有可无的一名员工。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又都有点特别这不是自命不凡,而是不甘平庸年少少时总爱幻想:电视剧里的英雄人物、武侠小说里的大侠豪杰、新闻里的名人大咖,都可以是自己幻想的目标。被问及目标时,“考清华北大、当科学家”这样的“豪言壮语”也总是脱口而出,好像自己无所不能。
我的题目提出的问题,当然,是一个经典的面向人文科学的专业所提出的问题:学习文学、艺术或哲学能有什么实效价值?你肯定纳闷,我为什么在以科技闻名的斯坦福提出这个问题呢?大学学位当然是给人们带来众多的机会,这还有什么需要质疑的吗?但那不是我提出的问题。
生活的压力很大,大到我们难以驻足喘息片刻,害怕被别人超越,害怕被社会抛弃。我们不安的恐惧着,所以都努力的在奔跑,哪怕汗流浃背,哪怕磕磕绊绊满身伤痕。坚持不住的时候,会想想亲人,想着父母劳累的脸庞,脑海里翻腾着各种励志话语,咬咬牙继续坚持。
高尔基:“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10岁之前的孩子,想象力最为丰富,也是想象力最敏感的一个时期,错过了,将不会再来。这也是当今许多政客,商人,科学家们共同认识到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