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玉坤 实习生 郭磊 锣鼓敲响,高跷登场。2月17日,农历大年初八,周口市淮阳区新站镇,20多名演员穿上戏装、涂上油彩,踩着高跷开始了巡街表演。其中,10岁的男孩李兴源扮演60多岁的媒婆老太,惟妙惟肖的表演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看踩高跷表演,是不少人心中的过年记忆,而济南有着一支两百年的高跷队——济南西关高跷队。锣鼓声响起来,表演者们脸上画着厚厚的妆容,身上穿着多彩的服装、脚上踩着高度不等的高跷缓缓步入表演场地,济南西关高跷队今年也如约开演了。
记者 张晓光 通讯员 孟凡2月6日(正月十六)下午,由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齐”闹元宵 扮玩大“荟”元宵节民间扮玩汇演活动在张店孝妇河湿地公园喷泉广场拉开帷幕!锣鼓、旱船、秧歌、跑毛驴、踩高跷、大头娃娃等传统民俗活动轮番上演。
在那长长的队伍里,踩高跷的人有各种扮相:扛着钉耙,两只耳朵煽达达的猪八戒;双手合十,眼睛微闭的唐僧;身着青衣、凶神恶煞的沙和尚……还有的头上戴着鸡、鸭、鹅的头盔,那晃晃悠悠的大头人,老太太叼着大烟袋,傻小子骑着小毛驴儿……看上一眼,仿佛见到了“妖魔鬼怪”……这支队伍,便是济南的踩
沁县元王高跷这一民间舞蹈形式在沁县历史悠久,早在北魏至北宋年间沁县就有踩高跷的习俗。元王高跷流传于郭村镇元王村周边一带,后传于定昌镇西渠上村、段柳、长胜村及郭村的开村、南沟村等。元王高跷锣鼓点快,节奏紧,能跳桌子、跳板凳、还能下大叉,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
中国旅游报见习记者 牛佳欣“高跷表演即将开始,快来看”“这是正宗的崂山大馒头,地瓜面儿的”“这些木版年画真鲜活”……近日,“过年——春节主题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唤起游客对春节的美好记忆。“春节”刚刚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过年究竟有哪些非遗元素?
踩高跷,闹元宵。2月15日上午,在包头市东河区沟门村、工业路,红星环岛、金豪盛宴酒店等处,一支来自民间的高跷队伍为市民朋友带来了热闹红火的表演。包头新闻网全平台直播《西北民俗闹元宵》,带广大网友透过手机屏感受元宵节民俗文化活动的红红火火。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7日讯 在老济南人的春节记忆里,高跷总会占有一席之地。很多人一看见济南西关高跷队演出,就知道该过年了。这个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古老高跷队中,有一位少年刚刚18岁,却已经踩了10年高跷,因为扮相优雅,被人称赞“最美白蛇 冠绝泉城”。今天,一起听听他的故事。
图为西宁市城中区总寨镇民众观看舞狮表演。 马铭言 摄中新网西宁1月31日电 题:高原古城闹社火:击鼓奏乐,且耍且歌作者潘雨洁来到中国4年多,土库曼斯坦留学生王东第一次觉得春节如此“刺激好玩儿”:在两个师傅搀扶下,他颤颤巍巍站上70厘米的高跷,小心翼翼地向前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