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由党委编制部门采取实名制管理,所有在编人员都需要在编办完成编制入册登记,一人一编完成对应。不过,随着机构改革和工作需要,体制内也存在有例外,有两种常见的情况属于“占编不入编”,即便个人有编制,但是在编办是查询不到个人编制登记信息的。一、编制的有关概念。
机构设置后,编制部门根据机构职能、级别,确定机构规模,核定编制数量、领导职数。公务员使用的是行政编制,参公事业人员和纯事业人员使用的是事业编制,机关里面的工勤人员使用的是工勤编制,事业单位的工勤人员和干部一样,使用的都是事业编制。
二则是事业单位划转到党政机关,属于逆向调动,人员身份也有限制,因而很难实现“编随事走、人随编走”,事业人员怎么也不可能随职能划转到党政机关,事业编制划转到党政机关,和行政编制混用,称为“机关事业编制”,是违规行为,在过渡期内可以使用,过渡期结束,车归车路归路,是要清理整顿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国玲“教师轮岗”的话题,近几个月一直很火。潍坊市奎文区从2017年起,分步骤、分阶段开展“区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今年奎文区区管校聘又“升级”, 24人通过优质师资计划编随人走。
具有现代汉语语感的人,在阅读古代汉语作品时,往往会以今律古、囫囵吞枣,忽略掉某些词内在的细腻涵义和丰富形象。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前四句是:“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历代蒙学著作多为当时一流学者所编,从《史籀篇》《苍颉篇》《凡将篇》《训纂篇》到《急就篇》《千字文》,无不出自名家高手,东汉的蔡邕,北齐的颜之推,唐朝的颜师古,宋代的朱熹、吕祖谦,一直到近代的章太炎、王国维,都编撰或整理过蒙学读物,蒙学著作的编撰有着悠久的历史。
金融监管改革大幕拉开,原来的14万多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据称直接转成国家公务员,这种做法合理吗?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与当前公务员“逢进必考”的要求相背离,这些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不用辛辛苦苦准备公务员考试,不用参加面试选拔,所以沾了很大的便宜。
现在许多的乡村学校,学生大量流失,乡村学校的学生一部分流入城镇学校,一部分进入民办学校,一部分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去了外地学校。依然“留守”在乡村学校的学生所剩余无几,有的学校原来有几百个学生,现在只有几个学生,或者几十个学生。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编制,编制通常上是指机构编制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核定的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数额,也就是狭义上的“人员编制”。有了编制这个大概念,我们再来讨论事业编,从中编办对事业编制的解释来看,事业编制指的就是各类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