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苏州4月20日电(国璇 邵燕飞 徐珊珊)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面积约为116公顷,现存的整体布局与宋代《平江图》基本一致,仍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水城风貌,是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林琳 编辑 于越)在江南的水墨长卷中,苏州,这座城市温婉而秀美。漫步在雨中的平江路,粉墙黛瓦的古建筑掩映在绿树繁花之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5月30日,“一江清水万重山”网络主题采访第四站来到苏州。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走在苏州平江路上,《声声慢》不时入耳,成为这里的BGM。4月20日下午,“文化中国行”江苏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一探姑苏繁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面积约为116公顷。
央视网消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4月24日起,中文国际频道推出《文化中国行》专栏,总台记者将深入各地探访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第一站来到苏州,来看看当地古城保护发展成果。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面积约116公顷。
摄于胡厢使巷“小桥流水人家”的姑苏古城,遍布的是古色古香又玲珑剔透的小巷。这些小巷都很宜居,无论主干道上多么喧闹,一拐进巷中,扑面而来的,就是古朴、清幽、恬静的氛围。平江历史街区北端的胡厢使巷,就是这样一条巷子。厢使,为宋代官名,是厢都指挥使的简称,负责管辖地方治安。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4月20日,谷雨时节,《法治日报》记者随中宣部“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采访团来到古城江苏苏州。无论是小桥流水的同里古镇街巷,还是河街相邻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抑或是古色古香的32号街坊,都能感受到这座2500年古城的文化魅力。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而一条平江路,是半座姑苏城。平江是江苏苏州的旧称,攒着老苏州的地道,透着真江南的韵味。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保持着与宋代《平江图》基本一致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是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
日前,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成功入选新修订的全国首批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获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记者见到的这幢正在修缮改造的钮家巷王宅属于历史上著名园林凤池园的一部分,现存三路五进,占地面积2900平米,为苏州控保历史建筑。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不断创新古城保护业态”的要求,姑苏区教体文旅委按照“点、线、圈、面”的思路,整合古城文旅资源优势,以“圈”的概念,强化“景区+商圈”互联互通,串珠成链打造创新旅游圈,融合延伸旅游产业链,丰富游客体验感,提高游客便捷度,集聚人气、商气,持续增强古城生机活力,形成19.2平方公里苏州历史城区多个生态片区旅游气候。
一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姑苏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详细听取苏州古城保护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利用情况汇报,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体验年画印刷,留下“到处都是古迹、名胜、文化,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的深情嘱咐,为苏州的古城保护指引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