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乔清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谈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时,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提到了民为邦本、为政以德
自有文献记载,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中原大地历经五千年之久不止,文化发展至周璀璨圣人现世,诸子百家传至至今,后世学者乃至至高,研读解构,以应时代需要,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影响众人方方面面,简洁而又新奇,曾固有之思想,亦随时代前进,有唾弃亦有继承,所谓环境影响人,亦有人影响环境。
战国时代,分封制日渐瓦解,统治阶层穷奢极欲,老百姓苦不堪言。孟子赓续孔子的君子“仁”学,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仁政思想,引导人们成就美德,成为向善向上之人,最终实现“天下定于一”“万物归于仁”的理想社会。得其心者,斯得民矣。
□赵宗符 14·12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解:孟子说:“不信任仁者贤者,国家就没有人才了;没有礼义,上下关系就会混乱;没有好的政事,国家的财物就会不够用。”孟子指出,搞好国家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人才、礼义和政事。
《传习录》记载了这么一件故事:王阳明在南镇与朋友、学生讲学论道,友人指着山间盛开的一束鲜花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增进情感认同、增强民族自信的思想元素,蕴含着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磅礴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促进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思想资源,从中汲取认同的力量。
作者:李芝当前全党正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基层党员干部必须践行群众路线,学会深入基层掌握民生实际,找准问题症结,方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听民声,深入基层“领题”。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群众的利益是最重要的,政府应该以民为本,倾听民意。
□ 陈 洪壹《封神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两大神魔小说之一,又是近几年影视改编的大热门。其基本故事情节,大家耳熟能详。不过,表层之下的思想内涵还有深入探索的余地。《封神演义》的大框架是两条线索的交织,即人世间的武王伐纣、改朝换代与仙界的正邪相争、历劫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