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活帮】山东临沂朱村,大年初一头碗饺子敬英烈,这碗饺子传承了80年。1944年农历除夕,八路军一一五师老四团钢八连打响“朱村保卫战”,经过激烈战斗朱村得救,24名战士的牺牲换来了村庄的平安。第二天天刚亮,朱村人端起第一碗饺子祭奠烈士,这个年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胡嘉珈(中央民族大学)2025年1月29日早上,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村民们汇集在朱村抗日战争纪念碑前,摆好饺子、水果和茶具,把过年的第一碗饺子敬奉给烈士们。这个“年俗”全村已经坚守了81年。
大年初一,地处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的朱村欢乐祥和,红瓦青砖、楼宇连绵,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红色文化与深厚底蕴交相融合,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的幸福画卷。西倚岌山、东傍沭河,朱村静伫山水之间。吴武林 摄朱村聚力发展红色旅游,图为沂蒙支前馆。
9月9日下午,“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临沂市。临沭县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成为此次临沂市采访的首站。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占地4000多平方米,共有“四馆一园”,分别为钢八连纪念馆、临沭人民支前馆及革命烈士陵园、朱村村史馆、朱村档案馆。
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第一碗饺子敬英烈”的红色年俗已经赓续了80年,这是朱村家风家训的传承,也记载着朱村抗日战争史上最难忘的一幕。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王朔 摄1944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战略相持、防御阶段进入局部反攻阶段。
今年国庆假期,朱村旅游区举办了首届啃秋嘉年华。嘉年华期间举办了2024丰收节开幕式,以文艺节目表演,展现农耕文化和临沭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让游客朋友们亲身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氛围。此外,当地还举办了国风活动、文艺演出、美食游乐等。
“第一碗饺子敬英烈”的红色年俗在临沭县朱村已传承了80年,这是朱村传承家风家训、弘扬美德新风的一大亮点。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除夕夜救朱村的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爱党拥军成为朱村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在党的领导下,在前进的道路上,朱村人处处打头阵、做先锋。
编者按:在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在临沂”客户端品牌栏目“在临沂网评”全方位集纳、展示全市优秀网络评论作品,剖析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努力在全市范围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生态圈,传播临沂好声音,汇聚临沂正能量。
编者按:新年伊始,《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级权威主流媒体频频聚焦临沂,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点赞”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气象。让我们看看,这些媒体都说了啥!
同为共富领头雁,朱村代村有何异同?“1944年1月24日是除夕,500多名日伪军向朱村发动了突袭。‘枪声就是命令’,驻扎附近的八路军115师老四团八连听到枪声后,立即赶来营救朱村百姓,战斗中有24位官兵壮烈牺牲。从那以后,各家各户纷纷自发用过年的第一碗饺子,祭奠为朱村牺牲的烈士。
春节前夕,中央民族大学20余名国旗护卫队队员及师生代表走进第82集团军某旅营区,与“钢八连”官兵开展“同升一面旗 铸牢爱国魂”国防教育活动。“1944年除夕,日伪军向山东临沂朱村进犯。我连闻讯阻击,保卫全村百姓无一伤亡,24名官兵却长眠在这片热土。
9月9日至10日,由省委网信办、省政协办公厅共同主办的“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临沂,19家中央和省主流媒体通过行进式采访,感受新时代革命老区的发展变迁,详细了解当地政协讲好红色沂蒙故事,助力打造文化“两创”新高地的履职实践,解锁以沂蒙精神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核驱动和创新密码。
今年春天,山东省临沭县向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钢八连”定向输送了24名新兵。“1944年除夕夜,‘钢八连’与一伙日伪军在朱村展开激战,24名年轻的指战员长眠于此。每逢新春,朱村百姓都要在烈士墓前放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以慰英魂。”
在临沂客户端讯 “1、2、3、4、5、6、7、8……”3月14日,临沂临沭县欢送2024年春季新兵,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前,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缅怀革命先烈活动。第82集团军某旅新兵报数,不多不少,正好2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