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社12月17日正式启动“印象中国(My China Moments)”英文作品征集活动,面向广大外籍人士征集以中国自然风景、美食推荐、现代奇迹、文化体验、文化遗产、艺术灵感、学习经历等主题的图文、视频、视觉等内容产品,以外国人的视角,分享跨文化交流的体验和体会,展现中国的
导读近年来,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全球南方”崛起,展现了不盲从西方的姿态。在中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美国担心其对“全球南方”的影响力下降,一方面质疑中国的“全球南方”国家身份,另一方面试图在“全球南方”内部制造分裂,同时与部分重要的“全球南方”国家加强联系。
导读近年来,美国政府将对华战略目标调整为“长期竞赢中国”,而美国的全球霸权高度依赖其科技创新能力。在未来十年的中美关系中,科技竞争或成为关键因素。美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非常强大,但在技术应用方面则因“去工业化”影响,掣肘较大。
导读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大概率已结束,但关于未来降息时点,美联储与市场预期仍存在明显分歧。同市场的乐观预期相比,美联储更倾向于谨慎行事。2024年两大供给因素和两大需求因素可能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导致美国通胀回归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导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植根于历史,内涵丰富,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至关重要。在21世纪,世界进入百年变局时,五项原则更彰显时代价值,它所强调的国家主权、平等、友好相处等理念,为纠正当前不公正、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指导。
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虽然云南算不上是中国的核心地区,但若把中国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放在一起看,云南便是当之无愧的区域性商贸与文化中心。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很早就畅通了彼此间的经济文化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导读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3月1日在肯尼亚内罗毕闭幕。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从气候、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为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明确目标。过去几年,中国在气候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面临挑战。
【导读】近年来“全球南方”的崛起受到各方重视,但面临着内部的团结挑战和外部的分化掣肘。美西方对全球南方国家采取拉诱和分化的双重手段,并刻意将中国从“全球南方”中剥离,从而削弱“全球南方”的凝聚力,遏制中国发展。
导读美国财长耶伦年初宣称,美国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但通过分析相关经济指标可以发现,这一论断为时尚早。一是尽管美国通胀已经明显减轻,但和美联储的通胀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二是美国劳动者就业意愿不强,劳动参与率下降。
导读:近年来美国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质疑与竞争加剧,特别是在“中间地带”国家展开影响力争夺。美国通过多边合作机制和价值观叙事,试图削弱“一带一路”的影响力。这一策略可能增加国际合作的不确定性,助长地缘竞争思维回归,致使中美战略竞争进一步升级。
导读欧盟以“去风险”为主基调统合对华关系框架的总体思路已基本确定,相关政策已在逐步落实。然而长期看,欧盟各国对“去风险”仍有分歧,欧洲经济界普遍担忧对华“去风险”损害其在华利益,多数欧洲民众也不愿对华“去风险”,因此欧盟对华“去风险”走向仍有不确定性,全面落地说易行难。
【导读】当前世界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期,面临复杂挑战,充满不确定性。地缘政治矛盾、科技治理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特别是中美竞争加剧,令全球走向分裂、冲突的风险上升。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盟和中国应该推动合作,通过增进对话与互信避免极化,共同应对这些挑战。
导读:近年来美西方不断渲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实际指的是美西方主导,以西方价值观为标准的“秩序”,本质上是其维护自身霸权、打压后发国家发展的话语工具。真正“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应当是以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国际法构成的国际秩序。现行国际秩序维护了世界总体和平发展,但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