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过更多的人和事之后,才懂得年轻时总忙着迎合别人,急着证明自己,其实都没啥必要。表面功夫跟客套话,做起来真的不难,只要有心,谁都可以做得圆滑,可人在社会,谁又能在风雨的摧残下,言语的攻击下,依然可以坦荡荡的做回自己?
文 |lxq编辑 | 史论春秋«○●—【前言】—●○»《星光大道》上被戏称为"大衣哥"的朱之文,凭借天籁的歌喉,实现了从农民到明星的逆袭,可他的成功,除了依赖于他的歌唱天赋,还要感谢一个人,就是他的伯乐——于文华。
可是在取标题的时候便难到了,原本的标题是 浅读罗永浩《我的奋斗》,但是出于学习和不自信的本能,还是百度了一下标题技巧,《烧纸钱的由来》远不如《焚烧的纸钱,祖宗收到了吗》来的趣味和吸引,我想只要文章有内容,只要不是赤裸的欺骗流量,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去吸引读者。
关于晚清争议最大之人,莫过于李鸿章了吧?挺他的人,一口一个李中堂,视其大清王朝的裱糊匠,为国家忍辱负重,鞠躬尽瘁。不喜欢他的人,一句宰相合肥天下瘦,足以说明一切。但这些认知,其实都有些片面甚至极端。人是一个富有情感的生命,他是多样化的,任何脸谱化、标签化的评价,都是片面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当你听到这些词,你就一下子联想到辛弃疾这个名字,如果大家对他的印象就是南宋词人,文弱书生的话,说明你对他了解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