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弗朗茨·卡夫卡逝世一百周年。为表纪念,译林出版社推出了“变形的人:卡夫卡精选集”,收入五部作品。其中,收入卡夫卡短篇小说代表作的《变形记》由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翻译家赵登荣翻译,此次特别邀请复旦大学德语系教授李双志为之撰写序言,解读卡夫卡的人生与文学世界。
“如果从1924年布洛德在《世界舞台》周刊首次公开卡夫卡的‘焚稿遗嘱’算起,那今年也是卡夫卡学术百年”,这是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赵山奎在他的文章中提出的一种观点。“卡夫卡学术”并不比卡夫卡的文字本身争议更少。
2014年《文学之路》年会在维也纳举办,作为参会的中国学者,我们获准参观卡夫卡去世的房间,记得那是离维也纳十来公里远的一个公寓,那是一个非常朴素、简陋的屋子,但给人感触特别深,除了对作家的景仰,也感觉非常苍凉,当时这种感受难以言表,当时在场的人都特别安静,包括回程路上也都很安静,这是一次特别的体验,我感觉到离卡夫卡这个人很近。
《万能机器人》封面 资料图片卡雷尔·恰佩克 资料图片哈谢克 资料图片伏契克 资料图片第一版《万能机器人》封面,为约瑟夫·恰佩克设计 资料图片《万能机器人》第二幕结束剧照 资料图片说起捷克,我们会想到什么?我们也许会想到捷克水晶、捷克啤酒、捷克动画大师兹德涅克的《鼹鼠的故事》。
“我最擅长的事,就是一蹶不振”——卡夫卡如果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读鲁迅,那么每个“现代人”就应该读读卡夫卡。这是我读卡夫卡作品时最大的感受。毫无疑问,卡夫卡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大师之一。但与传统的文学大师不同,他是与我们如此相似:不起眼、孤独、无助、向往“躺平”。
导言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2000年下半年,日本四大知名报社之一的朝日新闻社协同日本文学团体共同举办了日本“千年(1000—2000年)文学者”民意评选。
[08]人生的信念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已开始写小说。他似乎已经预感到会发生世界大战,他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望地死去的。在他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请求朋友把他所有的著作付之一炬。他自己把坟墓做好,决定自己爬到坟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