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虽然是喜事,一旦家里有了孩子,每2-4个小时就要给婴儿喂一次奶,父母的懒觉就再也睡不了了。特应性皮炎和“奶癣”一开始宝宝娇嫩的脸蛋上出现一些红点,很快就越来越多,密集成片,还会有渗水,结黄痂,甚至皮肤破损。
31岁的李先生(化姓)家住贵州,前段时间得了一种“怪病”,满身的黑色结痂,按压后不断破溃流脓,夜里更是疼痛难耐……辗转多家医院,一直没有好转。之后,他跨越三千里路,慕名前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记者采访获悉,该院皮肤科接诊后,经过层层筛查,发现原来是罕见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所致。
患者,女,24岁,山东烟台人,因面部、下颌部、颈部出现斑疹、流脓、结痂近半个月,前来就诊。中医诊断为痤疮,证属热毒壅盛,湿热内蕴,遂立法清热解毒,疏风散表,清利湿热,选用消风散合四妙丸加减,共14剂,1天1剂,1天2次,饭后1小时温服。
这个故事要从患者小时候开始说起,从小患者就有皮肤病,从婴儿的时候患者的脸充满了湿疹,跑遍大大小小的医院,得到的答案都很一致,“哎呀这个病是小儿病,你长大12岁就好了”等到了12岁,哎呀成年了自己就会好”,现在的她非常无奈。
导读:今天学习“胎毒学说”的概念起源、由此导致的疾病与相应的治疗方式。胎毒,指胎中禀“毒”的病因,也是中医儿科常见胎疾之一,多发生于小儿出生半年之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幼科发挥》曰:“儿之初生,有病多属胎毒。”关于胎毒致病学说,最早记载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在胎,其母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小儿,体皆黄,谓之胎黄也。”此后历代皆有论述。“胎毒”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用来解释鹅口、垂痈、重腭、梗舌等胎病的病因,认为系由“胎毒上攻”、“胎毒攻发”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