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湖南浏阳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4年参加长征,并于1935年到达延安。1937年10月,27岁的李白奉命潜入日军占领的上海开设地下电台,党组织派女党员裘慧英协助他的工作,在共同相处中,二人结为夫妻。
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前世的故事,来对照今天的自己。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即位 ,朱佑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
鲜为人知的是,秦鸿钧出生在沂蒙山,在这片红色土地的革命洪流中淬炼了自己,并从这里走向大上海,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作为红色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要人物原型之一的秦鸿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的英名及其英雄壮举将永世长存!
1937年10月10日,上海新闸旅社走进一位年轻人,他头戴学生帽,身穿深色学生装,在人来人往中显得格外扎眼,此人一脸稚气,满身乡土气息,但言谈举止却似久经世事一般,他径直走向前台,在旅客登记薄上郑重的写下自己的名字:李霞。
1949年6月17日,一封“008”号电文就在上海市公安局内流传:“兹于1937年冬,延安党中央派往上海地下党工作之李静安同志,去向不明,特劳查”。调查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着,可始终没有找到李静安的踪迹。
当二年级男孩秦翊凯和一台出产于20世纪30年代的折叠式皮腔照相机在学校礼堂相遇时,让人不得不感叹时光流转的奇妙——男孩的太爷爷,正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人物原型之一,解放前党的地下工作者秦鸿钧烈士,这台相机,则是他取情报的得力助手。
新华社上海10月5日电(记者郭敬丹)上海市兴业路,中共一大纪念馆。玻璃展柜里,一台方正的黑色“铁盒子”静静陈列,这是秦鸿钧烈士使用过的无线电收发报机,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秦鸿钧是党的秘密电台工作者,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之一,1927年入党。
长沙的好声音,学习的最强音。10月1日起,“学习强国”长沙学习平台联合湖南烈士公园推出“那些人·这座城”强国思政音频课特别策划,追寻先烈足迹,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和弘扬湖湘英烈文化,与您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此次来信,据说父亲已生疾病,至发信时尚未痊愈,使我异常忧虑。推原其故,多半是因思子之心情切,而使大人不安于心,虑及所至。真是男之罪也!”1943年11月19日,《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型李白给父亲写下这封家书。当时,他暂时以上海良友糖果店店员的身份,等待党组织下达新任务。
1958年,谍战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上映,剧中的男主角李侠在被捕前一刻,从容打出最后一行字:“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看到这个场景,所有观众无不动容,而一位坐在前排的女同志,早已泣不成声。她默默地对着屏幕说:“李白前辈,您期待的黎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