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怀叫:我们记忆中的那些经典老车。那时候的司机是真正的司机。六七十年代开老解放车,最好先学修理工后学开车,真心记忆满满!那个年代开车的不是现在开车的能比的。仅仅是懂维修这一项就能让很多人望而生畏!
现在的司机,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且大部分普通司机的收入和待遇并不高,但在40年前,会开车是一门了不起的技术,非常受人尊重。如果谁家里出了个“司机”,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当时的司机不仅薪资待遇好,在婚恋市场也是香饽饽,因此,在当时还流传着一句有趣的话:手握方向盘,给个县长也不换。
那时的专业司机仅有两类:一类是给领导开小车的司机,那是了不得的职业,坐小轿车的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开小车的司机相当于领导身边的随从,求个事,说句话都管用,而且伺候好领导是为自己修行,以后老婆或孩子安排个好的单位不成问题;
不过,目前来看,“一驾难求”问题日益凸显的同时,司机还呈现出年龄偏大的趋势,面临着难招新司机的双重困境。想要解决客车司机,尤其是公交车司机短缺难题,还需要更多“新招”。门槛高压力大。客车司机日益紧俏。目前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大客车、公交车司机紧缺的现象,造成这种“青黄不接”窘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在万象更新之下,有5个行业,成为了当时吃香的“金饭碗”,只要能当上这几个职业,那不仅是人人羡慕,而且还十分光荣、体面,在婚恋市场上都是十分抢手。
唯因当时物资匮乏,人们穷怕了,饭都吃不饱,所以很羡慕这些职业,很多女孩子都愿意嫁给他们。电影放映员,我们乡有14个村,其实有十个行政村是没有电的,所以要打一个650瓦的汽油发电机去,我们乡里有两部放映机,一部是16毫米的,不是8.75毫米的,那个时候电影放映机分三种,第一个是35毫米在影院固定放映,因为35毫米必须用两部放映机,第二种是16毫米一般在部队,大型企业和人民公社流动放映,第三种是8点75毫米一般是大队在各小队流动放映,小编可能记错了没有8毫米的电影放映机,另外35毫米和16毫米的放映机可以放宽银幕电影但8点75没有宽银幕的功能。
汽车的魅力作者/宋钦远说到汽车,这是一个日常人都能够看到的物品,而自己拥有一辆汽车,特别是好车,是每个成年人梦寐以求的梦想。为此,人们工作不止,奋斗不息,拼搏赚人民币,有时候就是钞票不够,就是想方设法通过贷款也想要得到。
那时想开车太难了,不但需要单位领导批还要职工没意见,开车是技术活儿人品得好。在六七十年代,汽车是非常稀少而且珍贵的,在当时的社会上只有三种车辆,1、就是政府机关、企业领导用车,其中省级是红旗、地级是伏尔加,县级是北京吉普。
七十年代驾驶员都是单位培养的,单位让你跟车学习,首先办个学习驾驶证(学习票)到时候考试。那个时候司机都是公家的 学驾驶证不仅不用自己花钱 还有好的师傅带。一台车只有三个名额。要谈解放车我是比较发言权,我是七十年代未学的解放车,八十年代末当教练教的也是解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