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讲过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而名家在诸子百家中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其思想的渊源在于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革导致很多原有的概念无法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质,而新生的概念还未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从而造成了名、实不符的现象,名家的思想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那么,名家思想为何被认为是古代逻辑学体系的源头呢?
【典源】战国·公孙龙《公孙龙子·白马论》。【释义】公孙龙只强调了“白马”与“马”的区别,从而否定了二者的联系,夸大了白马的个性,而否定了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指通过混淆个性与共性而狡辩得胜。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喜欢结交贤士,门下的食客常有数千人。
学术无赖——公孙龙文/师子弦“白马非马”是中国古代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前250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辩题,史称《白马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被很多人誉为“杰出的哲学命题”,“充满了逻辑智慧”、“中国古代辩证法之最”。
第一个辩题是与孔穿辩论“奴婢有三个耳朵”,这本来就是一个荒谬的辩题,然而公孙龙却通过自己的辩解让孔穿无以对答,孔穿告辞后,第二天再去拜见平原君,平原君问:“昨天公孙龙的一番论述头头是道,先生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