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鋬铜锅羊角编钟(左)永乐大钟安居大钟楼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就在大钟寺,大钟寺原名觉生寺。这座由清雍正帝下令敕建的寺庙始建于1733年,即雍正十一年,完成于雍正十二年冬,目前占地3万多平方米,整座寺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
寻找中轴线上的声音开栏的话北京中轴线就像一部交响乐。这条7.8公里的“乐谱”上,高低起伏的文物古建,犹如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当历史建筑融入现代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和弦?这个国庆假期,记者带您行走中轴线,聆听中轴线上的声音,感受古今交融的动人乐章。
编者按:2024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举办。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年度主题,嘉宾规模增至800多名,其中240多位外宾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比去年大幅增多。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代表团佩戴的北京雨燕徽章格外吸睛,成功“圈粉”。图为鼓楼上的击鼓报时表演。作为北京城最早的“原住民”之一,北京雨燕生活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中,是古都特有的“活态文化”。
今天是3月2日,天气晴,气温零上1度到十五度,阳光灿烂,穿单裤也不觉得冷。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建于清雍正十一年,为皇家佛教寺庙,于1985年辟为古钟博物馆,有中、外古代钟铃共400多件,乾隆八年,将位于万寿寺的永乐大钟移到觉生寺,又被俗称为“大钟寺”。
当——当——当,浑厚钟声回响,拂去隆冬腊月的寒意。咚、咚、咚,激昂鼓点跃动,仿佛春来苏醒的信号。北京中轴线北端,钟楼与鼓楼相望而立。大年初一,击鼓鸣钟仪式在这里举行,为观众送上新春祝福,奏响古今交融的动人乐章。
近期,历经岁月沉淀与文化洗礼的“北京中轴线”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又一璀璨明珠,这也是中国拥有的第59项世界遗产,标志着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
来源标题:钟鼓楼今年已接待35万游客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钟鼓楼下,黄发垂髫怡然自得:这边是孩童在追逐嬉戏,爽朗的童声回响在广场上空;那边是上下翻飞的空竹、五颜六色的毽子、数米长的彩绸,拼成一幅极具老北京特色的生活画卷,也为古老的景致增添了无限活力。
近日,“文明同行 感谢有你”石景山区礼遇“道德模范”、关爱“文明家庭”系列活动之“保护文化传承 庆贺中轴申遗”主题活动举行。姚志刚、刘金萍、姜影、贾树庆等石景山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北京榜样群体代表一同走进钟鼓楼、天坛等地标性建筑,感受厚重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礼遇道德模范,关爱文明家庭。石景山区日前组织开展“保护文化传承 庆贺中轴申遗”主题活动,姚志刚、刘金萍、姜影、贾树庆等石景山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北京榜样群体代表共同走近钟鼓楼、天坛等地标性建筑,感受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共赏中轴之美。
跨年鸣钟,大家一起向未来——陈名杰同志代表市文物局致以新春贺词跨年鸣钟,自古有俗。在年尾敲钟,象征着一年的圆满,在年头敲钟,象征新年的开启。年年年尾接年头,生生不息,连年长久。在敲钟方式上也有讲究,每次要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
初秋,站在鼓楼底下抬头看,云卷云舒,红墙灰瓦,重檐屋顶的绿琉璃剪边在蓝天下闪闪发亮。鼓楼内,一场数字沉浸展,让600多岁的古建获“新生”;隆隆鼓声,穿过红墙,伴着悠悠鸽哨;鼓楼外,三岔路口,107路公交缓缓驶过,拍照打卡的游人络绎不绝……暑假刚过,钟鼓楼热度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