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讲了伏羲从森林中首次为人类带出了天然火种,用以驱寒、熟食,但保存火种又面临种种困难。火种一旦熄灭,人们或是向邻近的原始群落去借火,或是要重新找野火,无论哪种方式,在人烟稀少、知识稀缺的原始社会都不容易。
石器时代人类用火经过了偶热使用天然之火、不稳定保存火、懂得控制用火、学会人工取火等几个阶段。虽然远古时期,人工取火的遗迹很难留存下来,但通过人类学、民族学的观察,并根据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用火遗址可以推测,石器时代人类取火经历了从简单到高级、从低效到高效、从复杂到便捷的发展过程,而人工取火的方法大致有:击石取火、钻木取火、锯竹取火等。
王剑松最早的原始人,还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茹毛饮血”,就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一块吃了。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刚开始见到火的时候,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南省群众艺术馆匠心打造,推出《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将非遗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以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海南非遗魅力!
“钻木取火”的“钻”读zuān(第一声),指用尖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钻”还有一个音念zuàn。钻(zuàn)有两种含义:① 钻石。② 打眼儿用的工具。钻木取火,指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传说由燧人氏发明。
来源:【绿色湖南】(中国绿色时报)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指通过一定的人为直接干预措施或辅助手段,保护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促进森林进展演替和提高林地生产力,使其达到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状态,能够充分发挥支持、供给、调节、文化服务功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并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