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在我家门对面安了个摄像头。”近日,北京市民俞先生来电反映,隔壁邻居为了避免放在家门口的快递被偷,在门边上安装了一个摄像头,由于两家紧挨着,该摄像头同时覆盖了两家门口。出入都被摄像头拍了进去,俞先生感觉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于是和邻居沟通希望能撤下摄像头。
在我们看似和谐的生活中,我经常会产生一些恍惚的瞬间,比如大街上你身边擦肩而过的是否是坏人,小区里四处游荡的是否是小偷,站在你门口观察的是否有坏意,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把身边的人妖魔化,但你不可否认的是,处在社会的任何一个位置,我们都是缺乏安全感的群体。
能拍摄、能监控、能存储……不知不觉间,方便实用的智能门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贴心的商家们,也为智能门锁附加了许多炫酷的新功能。然而,这些看似贴心的功能,是否会无形间伤害的邻里的权益呢?近日,上海法院就审结了一起涉智能门锁的相邻权纠纷。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进入年底,在美国,许多歹徒都在感恩节前打劫,年底往往是全年治安较差的时刻。硅谷湾区就有一户人家,本月17日凌晨1时30分,通过Ring监视器录到小偷正在逐户偷信箱内的物品,信箱内被“洗劫一空”,虽然信箱内刚好没有重要的信件,但倘若有护照、驾照、信用卡、支票等重要证件,后果恐不堪设想。
贵阳网·甲秀新闻讯“邻居安装摄像头对准自家窗户,我感到隐私被侵犯。”近日,贵安新区的一小区业主向贵阳市融媒问政平台反映自己困扰已久的烦心事。对于这一问题,融媒问政记者也进行了走访调查,并邀请融媒问政观察员、贵阳市政协委员黄思逸,就家用摄像头的“边界”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好像每个人童年的家里都有那么一扇防盗门,在防盗门的上半部分有一个洞洞,从里往外看得清清楚楚,但从外往里看不到东西。小时候,大人就经常叮嘱我们,家里的安全很重要,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有人敲门,也要先从“猫眼”里往外看看。
据潇湘晨报报道 1月6日,西安市雁塔区慈恩东路99号瑞麟君府花园小区的住户张女士,家门口监控拍摄到,一蒙面男子在张女士家门口停留了3秒,手指向门,随后将某物品丢向张女士家门口,随后离开。张女士母亲回到家中发现门的角落和门口地面有大量红色液体,疑似血迹。之后报警。
随着科技发展,智能门锁、可视门铃等智能家居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部分智能门锁、可视门铃内置猫眼视频采集器,当有人或物靠近门锁时,就会自动激活猫眼进行抓拍,但由于其可能存在观察、记录并存储其他业主的活动情况,常常成为邻里纠纷的导火索。
随着智能家居产品功能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电子猫眼、可视门锁等装置作为“安全卫士”筑起家庭“第一道防线”,但随之也引发了侵害邻居隐私权的隐忧。【案件回顾】沈某和王某是居住在同层的邻居,两家的房门关闭时呈直角相邻状态,相距不到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