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之初,值天大热。偶读东坡《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稍有感焉。觉此老遇事达观,造语清寥,千载而下,犹获我心。实宜泛览其书,权作修身养性之用。东坡扶杖醉坐图(上海博物馆藏)月中因审稿所及,需覆覈文本。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以自嘲的口吻,总结了他沉浮跌宕的一生,尤其黄州惠州儋州三地,作为诗人人生的试炼之所,凝结了失意与旷达,让历史的车轮在此停留。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 雷远东“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时年59岁的苏轼抵达惠州。在这里,苏轼做过哪些实事儿,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01古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释义:心如死灰,身体像没有系缆绳的小船。苏轼以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消沉与身处漂泊的无助感。02古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释义:大道虽宽广如青天,唯独没有我的出路。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的绝笔诗,也是他自己给自己写的墓志铭,短短24个字,却是苏轼辗转飘零、穷达多变的一生。苏轼的一生历经三起三落,坎坷中,他总能寻到一抹阳光,伴自己走过荆棘;风雨中,他总能为自己撑起一把雨伞,陪自己走过泥泞。
王庭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这句话,用在他自己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为官40年,多次被贬,从外放离京,到“乌台诗案”之后的黄州、惠州、儋州,颠沛流离成为苏轼生命的主旋律。在巨大的挫折面前,苏轼以超然物外、乐观豁达之态解脱心灵枷锁,笑对人生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