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里有这么一句话:“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这句话虽然看似普通,却蕴含深刻,传递出了我们需要珍视佛经、敬重佛法的信息。因此,把佛经请回家并妥善放置,正是你对佛经虔诚敬畏的有力体现。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灵光寺方丈梦参长老对于此句也有独到见解。
《金刚经》,这部被誉为佛教经典中的巅峰之作,不仅承载着深邃的佛教智慧,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穿越千年的传奇之旅,探寻《金刚经》背后的佛教神话与历史文献,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智慧与力量。一、佛教神话:《金刚经》的起源与神秘色彩1.
先说一下印度的历史,印度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文化,这种文明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在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公元前600年前后,从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了吠陀文化。
如果你能将此经受持读诵,并向他人演说,将功德无量,胜过一切财布施。那么到底是哪部佛经竟有如此威力?这一天他在集市上卖柴,突然听到一旁客栈里有人高声诵读,其中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听到后瞬间开悟,立马放下手中的柴,去向客栈里的那个人请教,这位好心人告诉慧能,他读正是金刚经,说慧能你是个有慧根的人,可以出家去学佛。
修行应该是修自己那颗心,如果不改变自己那颗心,即便是天天读《金刚经》,天天念佛,可能也不会有福报和功德。所以,《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多次说到要“受持读诵”。或许,只有读诵,才能知道佛陀说了什么;只有受持,才能明白佛陀所说的道理。
金刚经的翻译佛经原来用梵文写成,佛教传入中国,必须把梵文佛经译成中文,这在佛教史上称为“译经”。以《金刚经》为例,它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从东晋到唐朝,先后一共出现了六种译本:(1)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鸠摩罗什译本。(2)南北朝时期北魏菩提留支译本。(3)陈真谛译本。
那是在很早的时候,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创办了一所学校,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学生。每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佛就要穿好袈裟,拿着钵盂去化缘,然后把化缘得到的食品拿回来食用,吃完之后还要打水洗脚,然后整理好自己的座位,开始打坐练功。
金刚经说什么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讲的是《金刚经》,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最广的一本佛经。中国第一本雕版印刷作品就是《金刚经》,中国的历史上有多个《金刚经》译本,有大唐·玄奘法师翻译的,有元魏·菩提流支翻译等六个流通本,现在通用本是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版本,这一版本以其简洁深奥的文字和独特的思想内容,在佛教经典中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