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墓葬形式,通常指的是一个隆起的小土丘,上面可能会长满草木。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中描述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所指的便是寻常百姓的“坟”,这些散布在乡野间的小小土丘,虽不起眼,却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情感,现代人对坟的认知,已经和公墓那种正式的混为一谈了。
清明节假期,不少人要去“扫墓”“上坟”,还有人说要去“陵园”,那到底什么是坟,什么是墓,又什么是陵园呢?01什么是坟,什么是墓?《礼记》中说:土之高者谓之坟。意思是,古代人所谓的“坟”,就是高出地平面的土堆,后来才被用来称人的丧葬之地。
一座历经2000多年的古墓,其中有多少奇珍异宝?“秦始皇陵”从“嬴政”成为皇帝那天就开始动工修建了,也就是公元前246年,一直修到了公元前208年才修建完毕,耗时整整38年,开始修建皇陵的时候“嬴政”才有13岁,但是他一生都没有等到皇陵建成,直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也就是秦二世“胡亥”登基的第二年皇陵才宣告修筑完成,其中消耗人力有70多万,可是后来却不见一个参加修筑皇陵的工匠活下来,那这些人去哪了?
古代的丧葬习惯是傍晚日落时分下葬,故“墓”是“暮”加“土”,就是指傍晚时刻下葬。大概是古人生产条件落后,即使安葬也多就地掩埋,并没有多大讲究。而且因为可开垦的地少,随便掩埋,填平即可。这是最早的丧葬习俗。而坟字繁体字是“墳”,左边一个“土”,右边是个“贲”。
轻轻一点“关注”,解锁更多精彩!导语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啥古人死后住的地方,名字还这么多变?坟、墓、冢、陵、丘、封、垄……这些词听起来都像是坟墓,但你真的知道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别吗?别急着摇头,今天咱们就来一场古墓探秘,带你揭开这些词汇背后的秘密!
日前,由武汉学者严昌洪著、武汉画家萧继石绘的《中国风俗图志·武汉卷》出版,这是一套工程浩大的系列图书中的最新一本,这套丛书的宏愿是“为民族风俗的传续留念,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存根”,武汉作为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超大城市被单独列卷,既说明武汉风俗底蕴之深厚,也说明“留念、存根”责任之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