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6月23日,江西法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题为《回了个“OK”,江西一男子成了被告》的文章引发热议。文章中提到,因为一个“OK”表情包,一起债务纠纷的当事人被告上法庭,而原因是这个“OK”表情包是在表达某种肯定或者认可的意思。
网络社交聊天时使用表情符号已成为人们的习惯,但若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法律纠纷。近日,男子因在微信上回复“OK”表情成为被告,引发关注。2022年12月,男子刘某云在被要求成为借款事务的债务担保人时,回了一个“OK”的微信表情手势。
现在这个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时代,网络交流已是常态,而仅仅只用文字交流又会显得语气平淡冷漠,这时候就需要添加些表情作为修饰,使得可以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而不同的人又对表情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往往会造成对他人意思的误解。这些情况往往发生在有着年龄差距的人群身上。
6月23日,江西法院微信公众号一篇《回了个“OK”,江西一男子成了被告》文章引起网友高度关注。报道称,2022年12月22日,郭某某在微信上与刘某云商量其子刘某伟借款的还款事宜,郭某某发微信消息要求刘某云成为其子刘某伟借款事务的债务担保人,对此消息刘某云于12月24日回了一个“OK”的微信表情手势。
作为表情界的佼佼者DV君说来惭愧最近似乎很少给粉丝们发福利(表情包~)在这里我先做一个自我检讨话说回来现在不管男女老少一用微信聊天那个表情符号或者各种表情包就发个不停似乎没了这些表情这天就很难聊下去甚至有人“没了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聊天用表情符号、或者表情包这有助于表达我们的想法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有时也成为了文化冲突的前线。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系列关于中式骂人让老外震惊的趣事,让人不禁捧腹。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语言的多也反映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幽默与尴尬。请看视频(来源网络)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力量不容小觑。
前程无忧近日向数千职场人发起的Emoji社交沟通使用调查显示,网络表情已经成为沟通“刚需”,近半数的受访职场人最常用“捂脸”,其次是“ok”和“强”,不喜欢的表情里,近六成受访职场人默契地把“微笑”选到了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