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由于甲午海战的惨败,中华民族再次被推到了危亡的关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不断高涨,此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的问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来源:环球时报香港《亚洲周刊》2022年19期文章,原题:物竞天择与100万个亡魂美国抗疫背后的逻辑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美国的100万个新冠肺炎亡魂中,大半是老人与弱势群体。美国黑人名嘴奥普拉指责,这是制度性的歧视。
“物竞天择”出自严复的《天演论》,《天演论》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书名页 第一部分 亚欧大陆 前传:两座大山的崛起 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看,亚洲、欧洲显然是两个大洲。但在自然地理上,亚欧两洲数千万年来就是同一块大陆。这块大陆的历史,离不开两位南方来客——曾是南半球“冈瓦纳古陆”组成部分的非洲大陆和印度次大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出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达尔文进化论》,而将这句名言翻译成中文的正是严复。经此事件严复意识到,中国人与西方人固然在身体素质上有差异,但更多的是后天因素,体育锻炼、合理饮食、生活习惯,都是造成落差的原因。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种达尔文主义用在人类身上,就是崇尚强权,把强者践踏弱者的行为合理化,是反动的论调,从长远来看,根本不符合全人类社会利益的。看看自然界我们就知道,很多物种之间都是共生关系,比如狼和羊的关系,羊如果被狼吃完了,狼就会在短期内无法找到别的食物而饿死。
今天接着分享《物竞天择》,我们都知道,竞争是自然界的常态,也是人类的常态,生存就是竞争。生存不但是自然界生物的本能,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追求。竞争,不但是自然界的宿命,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挑战。对于《物竞天择》,不同的人理解是不同的。
原创 葛奇蹊 文史哲杂志摘 要进化论是近代中国系统摄取的第一种西方学说。在摄取过程中,对相关术语概念的翻译与理解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进化”的源语evolution在西方思想史上承载了丰富的内涵,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语义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