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是古人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宝物”。端午时节,民间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今天,小编邀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吴欢主任医师,来为大家科普一下“神奇的艾叶”。艾叶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艾叶为灸用材料,又名冰台。
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端午节清晨还不到5点钟,我便到庭院收割艾草了(每年如此)。由于今年雨水少,旱情较重,故而,尽管艾草生长的2米多高,但是其秸秆的下半部叶子早已枯萎了,单从这点看,农田的作物旱情便可想而知了。但愿端午节过后天随人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今年6月21日,即农历的五月初四,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与处在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相邻。中医认为,夏至与端午处在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段,此时高温湿热、天气烦闷,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段,阴阳交替,老年人、小孩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最容易感染病邪。
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艾草属于菊科的一种,也是一种蒿类植物,还有人将其称为“艾蒿”。 每到了端午节的时候,大家还会采摘艾枝挂在门口,说是这样做可以防病防灾,杀菌除魔,还会使用艾叶做出名叫青团的食物,这种食物吃起来满口清香甜腻,非常美味。
阅读此文大概需要2-3分钟,诚邀您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先点后看,养成习惯,您的支持与鼓励便是我们创作的最大动力!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草药传统,其中艾草以其卓越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而脱颖而出。
艾,也就是传说中的艾草,是菊科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有着“医草”的美称。“艾”的故事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有关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
来源:【湛江日报-湛江新闻网】春雨绵绵,万物滋长。一场场春雨过后,田间的艾草开始蓬勃生发,又到了一年中制作田艾食品的好时节。《本草纲目》中记载:“原野间甚多。二月生苗,茎叶柔软。叶长寸许,白茸如鼠耳之毛。开小黄花成穗,结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