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王若怡):春节将至,许多网友已经开始担心回家后会被父母长辈催婚,让原本其乐融融的新春佳节,因“每逢佳节必催婚”变了味。家长的执念换来子女的“花式逃跑”,为什么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抗拒被催婚?在结婚成家这一问题上父母和子女为何难以达成共识?
02、情侣、夫妻间的惨案,令人望而却步。很多年轻人“恐婚”,甚至成为不婚主义者,很可能有以下3个原因:第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看到父母总是吵架,把日子过得鸡飞狗跳,渐渐地,他们对婚姻产生了抵触、甚至是恐惧心理。
春节将至,对于不少在外工作的未婚青年,回家难免面临父母亲友“催婚”以及安排相亲。南都民调中心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组去年11月曾对年轻人的婚恋观与婚俗观发起系列调查,在虎年春节这一“催婚”高峰期来临前夕,对未婚受访者面临的催婚情况、婚恋观及婚俗观等再做分析,发布《未婚青年婚恋观与婚俗观调查报告》。
“有对象了没?”(Do you have a boyfriend/girlfriend?)“什么时候结婚啊?”(When will you get married?)“催婚”的声音,总是不分场合,不分早晚,时不时地会来到单身青年的耳边。很多年轻人应该都接受过来自亲戚们的灵魂拷问。
近日,一小伙发布视频称,回家过年被五个姑姑围着催婚。小伙表示压力很大,想回去上班。这一视频上了热搜。每每春节临近,催婚似乎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它是家人寒暄、打开话题的引子,体现的是长辈对后辈的关心。婚姻对于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每逢春节,在憧憬回家团聚的同时,一些年轻人也在为被长辈们“组团”催婚而困扰,有的甚至因此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前往医院寻求心理治疗。催婚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两代人怎样的心理动因?除了忍耐和冲突,有没有更好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