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科伦拜中学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校园枪击案,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这两名学生配备枪械和爆炸物,在他们就读的校园内大开杀戒,总共造成15人死亡与24人受伤的严重后果。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让书香与您常伴虚无主义智能穿戴设备是对生命的量化?增强现实游戏蕴藏着什么危险?网络喷子和人肉搜索因何猖獗?搜索引擎已成为新的人类主宰?我们是生活在技术世界中的技术性存在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是,技术能否解决一切问题?
波伏娃曾说,虚无主义可以像疾病一样进行传播。生活中难免会有让人感觉意义缺失的时刻。宅在家里刷手机、标准化的学校教育、打工人的职场生活,似乎处处都有些许“虚无主义”的影子。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虚无主义又从何而来?回溯欧洲虚无主义的思潮,尼采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人物。
中国是一个诗意的国家。千百年来,唐诗让人们百读不厌。许多人在阅读唐诗,也在研究唐诗。从尼采的哲学中,我们可以推出一种值得称道和采取的当代生活姿态:虚无原是生命的真相,但它不是消极生活的理由,而是恰恰相反。
尼采在《权力意志》中提到虚无主义,并将其用“上帝死了”来加以说明,认为欧洲近代的虚无主义始于基督教信仰的破灭,由此可见,尼采的虚无主义只限定在欧洲世界,尤其是只限定在欧洲世界之基督教教徒之中,但为什么在我,我这样一个并无此背景下的无神论者也会陷入一种所谓的虚无主义,或者说我是否根本就没处在一种虚无主义之中,而只是披着虚无主义的外壳,陷入到一种不知所措的境地,但为了寻求一种仅存的安全感,我选择将自己归于某一种主义之中,归于由这个主义所集结起来的一个群体之中,这样我错误的认识了自己,也错误的认识了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与技术》,[荷兰] 诺伦·格尔茨著,张红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版,252页,69.00元对人生意义时有感到困惑和怀疑是正常的精神意识活动,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烦心的事情更容易产生这种情绪。
本文来自:草二皿,原文标题:《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一个体制内打工人的思考》,题图来自:视觉中国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当我写下这行字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无力感和不自信。这个命题太大了,我自认为还没有想得很清楚,而且大概率终其一生也很难彻底弄清楚。
在一趟长达二十五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上,我看完了《蔷薇花与十字架》。文集中有一篇文章讨论《攻壳机动队》系列,并引入了自我问题。火车上的乘客来来去去,时间流逝。我边上的一个小男孩问他妈妈他自己几岁,叫什么名字。作为人类,我们总有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