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大杂院的“经典景观”——天景胡同(2006)“我是胡同”发现一个规律,每逢写到大杂院问题时,无论什么内容,都会引起读者的大量评论,正方反方各种观点可谓激烈交锋。就前两天发布的那篇《值得反思!从单霁翔谈胡同说起,我们是不是“错怪”了平房》,针对有些评论,我觉得有必要再做些探讨。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人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行政副中心将外迁至通州。这是北京城市规划史上的重大变革。借这个由头,我们来说一下胡同的命运,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话题:胡同里那些美美的舒适的四合院,怎么就变成大杂院了呢?这个变化的过程,就与北京城市的规划密切相关。各位看官先来看图。
北京四合院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自忽必烈定都北京后就开始系统化的建设,四合院贯穿了北京的方方面面,无论宫殿、官府、还有从少数民族戴儿化音的胡同开始到了清朝依然延续了元朝的风格对北京的建设加以改进,北京城作为政治中心城内居住着大量的富商、地主、官僚,还有王公贵族,他们也以四合院为主,
四合院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形象地将四合院比喻为北京城的细胞,很多北京人对四合院都有难以割舍的情怀。留存至今的四合院以实物的形式昭示着北京城的发展轨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都通过四合院以有形的状态体现出来。四合院的源流与演变北京四合院与元大都有着密切关系。
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传统的中国人都爱住院落式建筑,这是为什么呢?中国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天地与四方的和谐,四合院的整体结构就是四方围合,上有天,下有地,将无限的宇宙纳于中间的庭院中,围合式的四合院门窗都朝里开,外面是封闭的高墙,起到了安全防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