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一书通过描述的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而又古老的故事,也描写了马孔多小镇在百年中的兴衰起伏,与此相应的是我们很难对应上的无数生僻人名,它们直接层层叠叠的交织在一起,共同描绘了一段拉丁美洲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繁复改变,同时《百年孤独》也被世人誉为一本能够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的
最好的句子,总是留在了最后,我也不能免俗。尼采,这个把上帝赶下神坛的人,有什么样的内心意志,足以支撑他对抗真神以及真神地球上的信徒们?我们一起寻找答案吧!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也回到了自己的书桌前,打开电脑和台灯,带着某种期待,又仿佛是某种宿命的安排。尤其昨天在企鹅号上,一位叫优礼客的读者对我的《尼采对待孤独的三种境界:选择怎样的孤独,也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点评百字有余,拿尼采与中国哲学相对应,恰是我没有想到的。
与《百年孤独》中的人物两相对照,能够发现《百年孤独》中的人物恰恰反映了这三种不同的孤独:全书的每一个人看似不同的孤独却完全可以被划分为这三类,而作家有意为之的人物名字也正暗示如此,乌尔苏拉、蕾梅戴斯是神灵式的孤独,她们的内心虽然孤独但却不为孤独所动,在孤独袭来的时候,他们没有去逃避而是选择融入孤独享受孤独,最终,几近失明的乌尔苏拉虽然被家人置之不理却依然可以对家中大小事务了如指掌,而蕾梅戴斯甚至在这样的孤独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就是孤独的一种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