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文臣武将,各司其职,即便是重文轻武的两宋时期,文臣最多也就是有节制武官的权力,真到了两军阵前,攻杀战守,排兵布阵,都还是武将说了算,可是到了有明一朝,开始了文官掌兵符的时代,而且文官带兵打仗还不是一个,前赴后继的有许多,但是要说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应该就是敢于日月争辉的于谦,于少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复杂的时期。在这个时代,有许多英勇的将领为保卫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中一位杰出的将领是于谦,他在京师保卫战中的胜利被广泛认为是他一生中的辉煌之战。这场战役不仅成功捍卫了大明江山,也展现了于谦忠诚、勇敢和智慧的军事才能。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本应该是大明力挽狂澜的一场战役,只要反思进取,明英宗朱祁镇凭借祖辈打下的大好天下,还愁不能继续延续这盛世。可谁知这朱祁镇完全没继承“朱家”的机智头脑和英勇善战的体魄,反倒是胆小怯懦,更是听信宦官和奸臣的话和弟弟争夺皇位,导致明朝一蹶不振。
国之栋梁于谦朱祁镇御驾亲征,兵败土木堡。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率大军北上伐元,一路轰轰烈烈打进北京,元朝残余势力败退草原,此后明朝大将蓝玉北出长城,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至此长城内外,大明帝国再无敌手,汉民族在被异族奴役近百年后,终于重夺江山。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战后,明朝年轻的英宗皇帝被蒙古瓦剌军所俘,成为了人质。鉴于土木堡离京师距离很近,有人建议迁都南京,于谦第一个表示不同意:“京师天下之根本,京师一动则大势已去。为今之计,只有速召天下勤王之兵,誓死坚守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