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创新发展未来产业新闻发布会。会上,长江日报记者获悉,武汉市将发展六大未来产业,锚定13个细分领域,力争到2027年营收规模突破千亿元,努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1日讯(记者陈永权)8月1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创新发展未来产业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我市将发展六大未来产业,锚定13个细分领域,力争到2027年营收规模破千亿元,努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实事求是的讲,武鄂黄黄只是名义上的核心,以鄂州、黄石、黄冈等地体量,难以成为驱动之核,所以不管是之前的武汉城市圈还是当前的武汉都市圈,真正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武汉,把鄂黄黄加进来,只是在面上体现了向东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热干面、黄鹤楼,也可能是樱花烂漫的武大校园,亦或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武汉更是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蓄势待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7月23日,武汉发布2024年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975.19亿元,增速5.3%。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持续向好的背后,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产业升级的加速推进,各领域蓬勃发展、向“新”而行,也充分展现了武汉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近一个月来,武汉创投圈围绕着未来产业做规划。7月2日,武汉市印发《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划出13个细分赛道发展未来产业。6月下旬,武汉发布了“武汉基金”和“江城基金”用于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极目新闻记者 刘孝斌通讯员 武经宣12月5日,温暖的阳光洒向武汉三镇,让人感觉分外舒适。当日上午,在武汉经开区岚图汽车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正快速抓取拼接汽车模块实现柔性生产,一辆辆新能源汽车正在被精心检查,等待下线。
极目新闻记者 吴汉1月8日,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与会代表审议武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会上介绍,2025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
1月8日,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里,2024年成绩令人振奋: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1万亿元,增长5%以上;企业总量突破100万户,跃居副省级城市第4;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6万家,实现三年翻番。
2023年,武汉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元台阶,实现发展能级新跃升。这对武汉来说,既是重要节点,也是新的起点。2万亿元对城市意味着什么?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2万亿之后的路又该如何走?
从凡尔纳发布《从地球到月球》对“载人炮弹”的描写,到人类第一次登月,相隔104年;从对“小型便携式电视机”的想象,到智能手机的普及,人类用了60年;肇始于科幻小说《雪崩》中的名词“Metaverse(元宇宙)”,来到我们身边只用了不到30年。
日前,武汉都市圈多市公布了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经核算,2023年武汉都市圈(1+8)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7万亿元,占全省60.45%,占比三年来最高。名义增速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其中,武鄂黄黄四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3万亿元,名义增速高于全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