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隙在何处之谜“命意源头在腰隙。”被后期太极拳理论作为拳法重点经常引用。十三势行功要解,第一行在“收敛入骨”的后面,概括提醒“命意源头在腰隙”。宋远桥祖传三世七《宋氏家传太极功》 抄本·无极功第一句,就用“腰脊为第一主宰”开篇明示。
内劲是怎么发出来的?一一武禹襄《十三势说略》集解。【原文】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解曰】内劲,是太极拳和其他内家拳的共同特点,是四两拨千斤的关键所在,前文讲过,当你的太极内功修炼达到气势鼓荡,精神内敛的境界,就已经具备四两拨千斤的内功基础了,但要在实战中能够用得上,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效果,还需要熟练掌握发劲的技巧和精妙,因此,祖师接着传授了发劲的真传秘诀:“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太极拳练习者对于实腿转还是虚腿转的问题争论很多年了,到底哪个对?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动作的理解上和某师传下来就这么练的言论,大家各执一词,可能永远没有答案,如果深入研究到本质,那就很容易理解了。本文就来谈谈其中的道理。 先简单描述一下实腿转和虚腿转的练法。
前言:上文为读者朋友,留了一个问题,就是《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中讲:“男之身只一阳,男全身则阴。”在杨家老拳谱《三十二目》之《平准腰顶解中》中,有这样一句话:“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胸门也,上下一条线,全凭两平,转变换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合则放发去,不必凌霄箭,涵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
《十三势行功歌诀》 ——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十三势行功歌诀》为明王宗岳所著,相传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共有四篇,除《十三势行功歌诀》外,尚有《王宗岳拳论》、《十三势》及《打手歌》。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