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武备学堂,就是近代史上最早的陆军学校,是晚清军事现代化的最初尝试。首个武备学堂,即天津武备学堂,又叫北洋武备学堂。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根据淮军将领周盛传(也是冯国璋未来岳父)建议,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仿德国军校创立。
这所学校是由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于清光绪十一年二月创办的,学堂位于天津大光明桥东河沿。创办北洋武备学堂的目的,第一就是为了扩充其嫡系淮军的实力,二就是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改变只凭“血气之勇,粗疏之才”与敌作战的现状,以提高清军的战斗力。
1861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置了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由于通商事务的扩大和洋务运动的发展需要,清政府把三口通商大臣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李鸿章兼任,并负责办理外交、通商、海防、关税和兴办近代工业等各项事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创建于1902年,停办于1923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校址在河北保定市,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民国后改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作者:朱继团近年来,网上有关于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办学水平和在近代史影响力比较争论,保定派“粉丝”搬出吴佩孚、靳云鹏、陈调元、孙岳、蒋中正、杨杰、王柏龄、张群这些晚清在保定军校就读重量级人物,认定他们就读学校是保定军校前身,看似“保定派”一下子压倒“黄埔派”。
引言它被称为是中国近代军事学堂的先驱,被誉为“ 上承天津北洋,下开黄埔军校 ”,它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学制最正规的现代化军官学校,在短短21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了1600多名将军。你知道它是谁吗?它就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