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时,党中央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它进行科学认真的审视,几经周折,终于作出了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的决策,随之开始了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大潮,上山下乡整体化的运动终于落幕了。
《请示》指出:天安门因年久失修,通过检查发现了很严重的问题:由于300年来,多次经受了强烈地震的冲击,加上屋面渗漏,长期失修,整个木构架的变形越来越大,梁柱脱榫、歪闪、弯垂、劈裂、断折、糟朽等情况日趋严重,为了保证安全,天安门城楼需要彻底翻修,要在建国20年大庆前全部完工。
知青下乡,一段被误读的岁月,因为正是艰苦,锻炼了一代人,改造了一代人。因为老人家始终站在哲学的高度看问题,始终认为实践是第一位的,实践对认识的改造是极其重要的,始终相信人只有艰苦的环境里才能快速成长起来,只有社会的大熔炉中锤炼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1968年7月10日,北京市劳动局下属的安置办公室给市革委会毕业生分配领导小组呈上一份汇报提纲,内中称1966、67、68年城区中学毕业生需要分配的共计25.8万人,其中1966年具备城市户口的中学毕业生有3万2千人需要分配,1967年有10.6万人等待分配,1968年分配人数则高达12万人。
发现看小说也能促进我学习啊,这又是东拉西扯的补习一下在年代小说里,总是听到各种知青下乡的生活和恢复高考这个信息,对于知青这个词,不陌生,知识啊对于知青下乡的原因让我有点意外,跟我想象的差的有点远知青下乡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城市中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农村和边疆地区的
1955年,毛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激起了无数青年人的热情。刘艳杰,这位地道的东北姑娘,在1968年不顾家人的担忧和反对,毅然选择了前往鹤岗的普阳农场,开启了自己的农垦生涯。
不过这时候就有人要问了,知识青年不应该在教室里好好学习吗,为什么要来农村种地呢?那么这时候就要提到一名我们所敬爱的毛主席了,靠着上山下乡政策,毛主席成功让我们避免了一场灾难,而上山下乡所带来的好处,甚至持续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