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都基于各自的传统而产生,通过对话便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共同之处。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交流与对话的平台,让我们一起探讨对现代世界的共同关切。”在近日举办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上,国际哲学院院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教授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说。
公元1972年的新疆南部,一座高耸入云的堤坝,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格外引人注目。在它的两岸坐落着许多镇甸和戍边屯垦大军,从东到西密布着阿克苏市、沙雅县、库车县与轮台县,至于生产兵团农场则有农一师和农二师所属的15个农场。
在文学作品中,大地母亲常常被赋予生命力与繁育的象征意义,给予人们安宁和归属感。然而,当我们从物质层面深入探究,土壤究竟如何滋养人类?人类与土壤之间的互动机制是怎样的?在地质变迁的漫长尺度下,这种机制又有着怎样的往昔参照?人类文明兴衰与土壤之间究竟存在着哪些微妙而鲜为人知的联系?
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比较有名的如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几内亚高原等。更难能可贵的是,近代以来,非洲大陆屡遭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唯独埃塞俄比亚顶住压力,保持国家民族独立,成为非洲唯一一个没有被殖民统治的国家。
古代是大河文明的时代,古中国有长江、黄河、古印度有恒河、印度河,而古埃及则有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尼罗河,给古埃及人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和丰厚的农业收获,直到目前,尼罗河依然是埃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